ID:内审师修行与实战
内审故事——“为啥还要再看一遍?”招标程序之间的勾稽关系
一、为啥还要再看一遍?
曾有一位采购部门的美女同事,萌萌地问:“你们已经把每项资料都审过一遍了,为什么还要连起来再看一次?”
当年的采购管理全在线下:采购申请、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中标文件,都是纸质资料。
没有清单,都是分类堆在一起。
审计的第一步是按业务先后顺序,从一堆里面抽取一部分采购项,来查验这一步的业务程序是否有问题!
想要看完整的采购流程,需要前后串联来起,因档案管理不到位,想查验完整程序就比较麻烦。
哪怕只查一项采购,也必须从一堆堆资料(同一类资料堆在一起)之中分别翻出来,小美女是公司新人,平时工作除了小项的采购之外,还兼任采购部门的资料员。
她当然觉得这种整理,很费时间。
图片
二、美女负责的采购项
“美女,为什么报价的供应商,比入围的供应商要多?”
小美女看了看文件记录,想了一会儿说:“好像是领导说了,要参考一下其他供应商的报价,来评估一下真正的市场价格,我们就多找了几家报价!”
“难道这是询价式招标?”
“对呀对呀,就是这样的,我们又不知道市场价是怎么样的,多找几家,数据会更全面的!”小姑娘萌萌的眼睛,配着露出小虎牙,很可爱。
私营企业,招标程序也没那么严格,而且也不是大型采购,只是营销活动单位的采购,金额相对较小。
“这样耍人家供应商,不怕人家恼火?”
“有什么恼的?让他们报价是给他们机会,再说又不是不能中标?”理所当然的口气,让我们都不由怀疑美女同事说得很有道理!
这位女同事,刚入职不久,不是校招生,而是某副总裁的侄女,毕业后玩了一年才来上班,
上班也跟玩儿一样。
长的漂亮,嘴还甜,性格又萌,平时,很多男同事都宠她,大小事都会帮她做。
过了一会儿,不得不再询问她。
“为什么这家中标单位没有入围记录?”在另一项采购资料中发现:中标单位不在入围供应商名单之内。
这是明显的舞弊迹象啊。
图片
“人家上次不是说了嘛?领导想知道更多的市场价,我就多找到几家单位来报价,他的报价低,自然就中标了!”无辜的表情配着诺诺的声音,又是理所当然的常识。
“你不知道‘没入围却中标’是不对的?”
“有什么不对?网上能查到人家的牌子,人家也是一家大公司?”小姑娘嘟着嘴反驳,认为只要这家单位符合入围条件就行。
“你怎么知道这家单位有资格做我们的供应商?他都没有入围,如果是挂靠的呢?如果是野路子了呢?再说,没入围供应商参与报价本就不对,何况还中标了?”不得不严肃地和她讲,不然一直笑嘻嘻的。
“我跟领导说过了啊?他也说这家单位没问题!”
“把你们经理找来!”
“不用了吧?这就是最低价中标,能有什么问题啊?”她仿佛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她经理来后,直接就承认了“中标单位确实没有办理入围手续!”
当我们要追究舞弊责任时,她经理说出了实话:“这家单位是那位副总裁推荐的(小姑娘的叔叔),他不好拒绝!我们查过这家单位的资料,达到了入围条件,只不过没办理入围手续!”
他的意思就是,可以说他们“入围手续不完整”,但不能说“违反采购程序,有舞弊嫌疑!”
“就算有舞弊风险,也是小姑娘叔叔主导的!”
小姑娘多次找到我们审计部门的上面领导,软磨硬泡,以自己刚入职,专业能力不够为理由,要求放过她这一回,不要提她的问题。
审计领导虽然有点儿心软,但还是将问题编入报告,只不过要求我们把问题写的委婉一些。
小美女后来转岗到了人事部门,从她性格来看,确实更适合做人力。
最起码,有人来面试时,看着她也养眼呐?
图片
三、注意系统性,注意业务之间的整体联系
不只是招采审计,其他任何一项审计,想要查出问题,尤其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都不能只看某一道手续或程序,最好是将前后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全部捋一遍。
比如招采过程中常见的,容易通过前后对比找到线索的有:
1.没入围,却参与投标和报价。
2.曾经的黑名单,又参与投标。
3.缺少第一轮报价,口头弃标,在最后一轮报价中又出现了。
4.中标单位与合同签订单位不是一家(经常的理由是改名字了,企业变更了,是同一个老板)。
5.合同签订单位,与实际付款单位不是一家。
6.抬标文件、投标记录与合同内的物料清单不一致。
7.同一家单位,前后报价的范围和内容不一致。
等等!
这些都需要对比不同的程序或文件才能看到,哪怕业务都信息化了,他们还可以通过“特批手续”来操作,如:申请没有入围单位参与投标。
所以,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这类线索,才容易抓到鱼,您说呢?
亲,多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