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给个小砖。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小部落。不同地方,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因地制宜,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比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给个小趣味,现在的人用冰箱存储食物,那那个时候的人是怎么囤粮的呢?聪明的裴李岗人发明了陶器。陶这么早就有啦,给了我们拍卖行、鉴宝师一个大大的就业机会呀。
黄河地域有了仰韶文化,长江流域有了河姆渡文化。覆盖黄河中游的一大片区域,主要是两大特点。新旧之分。旧时期有缘千里来相会,抱团生存;新时期血脉相连,相亲相爱一家人。而新时期里面组成的大家族呢,就是氏族啦,刚开始的时候,是由女性占主导地位,所以呢,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母系社会。而且这个时候呢,是不允许近亲结婚的,至于为什么呢,实践检验出真理吧!我也不知道具体原因。而怎么防止近亲结婚呢,打标签,就给了“姓”。同母所生为同姓,不能结婚。
种植农业成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后,男人不需要出去打猎了,种地了,渐渐地,取代了女性地位,就变成了父系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万邦林立的时代。
在母系社会,主要是姓,而且大多都是女字旁,如姬(姬昌)、姜(炎帝姓姜)、妇(妇好,中国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等。到了父系社会,尤其万邦林立,人多分家,主要是氏,是用来区分同姓部落。秦汉以后,姓氏不做什么区分了。估计是人口指数型增长,早就分不清哪个是哪个的祖先了,只知道咱们都是华夏族。而这个“氏”到了夏商周的“国家”之后就更形象了,王公贵族领封地,成了诸侯王,有了自己的氏。请注意,贵族才有氏哦,普通人没土地,哪来的氏。
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PS:叫法。
称呼女人,国籍+姓,如褒姒(姓姒,来自褒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老公的氏+姓,赵姬(姓姬,老公赵氏。秦庄襄王,赢姓,秦氏或赵氏);家里排行+姓,孟姜女(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
称呼男人,氏+名字。商鞅(姓姬)、孔子(姓子)、孟子(姓姬)。这些有氏的人可都曾是贵族哟。
不过后来周的分封,封出了很多诸侯国,乱了,贵族成平民,平民成贵族。氏明不了贵贱咯。
所以呢,我们都是中华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