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读书故事。用时四个半小时,收获很多,每位名师成长背后是热爱读书、不断实践、勤耕写作、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正是我以往欠缺的,我要假期里加倍努力,向名师学习,争做名师!
钟志农:从50岁开始做个读书人。
钟老师对于语文的兴趣、对于写作的兴趣起源于有一天,当他的语文老师读他的作文带给他的鼓励。他说老师的鼓励,就像神敲了他一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阅读与写作的种子。蜜蜂酿蜜,有时要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花源,他停留的话越多,所酿的蜜就越甜,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关于阅读钟志农总结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勤指的是勤读勤动笔动手动脑子。通指的是融会贯通处类旁通横向打通。用指的是读书,要学以致用,我有用起来,心中的天使和经验才会更深刻地印在脑子里,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心指的就是有不断的期许,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否则我就会被甩在后面,那样就成不了一个称职的心理辅导老师。久就是读书动力的问题,钟老师将读书与人生规划紧密的结合起来。他非常相信十年磨一剑这句话。他之所以在退休之后继续大量藏书读书写书,就是为了在人生规划的第三个30年里继续磨剑,像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的境界,努力攀登。七是精,精之所以作为最后一条,做学问不能太快,唯有打好基础才不会断章取义。钟老师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一个视书如命的人。人生很短暂,好处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他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关于如何借助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孙老师认为第一,应该明确自己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第二,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必须最大限度的占有研究资料,要尽可能掌握自己业务发展范范畴内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最后,要注意阅读与自己研究范畴相关的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
关于大学生活中健康应该从什么时候规划,人生通过哪种途径实施,人生规划更好更科学一些:在中学大学阅读时,必须要有很强的生涯规划意识。成长一定要踏踏实实,不浮不躁,不要总想走捷径。关于教育,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的做到以心为本,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从早到晚专注学生,让他们陷入无穷无尽的作业考试竞赛和补课中。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总以为可以慢慢来,今天做不了,可以等到明天去做,反正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反正事情既然这样一天天拖过来,也就可以这样一天天拖下去,但是也许有些人会突然发现有那么一天,在你一松手一转身的时候,事情突然会完全改变了,所以追逐我们心中的梦想恐怕1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钟老师的六六工程很令人向往,所谓的六六工程就是指每个学期开出六节心语活动课,每个学段六个学期共开出36节课,形成一个有系列有规划的发展性预防性应用课程体系。
窦桂梅: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要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窦老师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点好看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斤自信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瀑布之疲倦的阅读。当他从最初的聆听走向纯粹的自主阅读后,无论是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就开始加快。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讲台上的豆老师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迈向研究鱼生长的高度。就像有人所评价的他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她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窦老师也是一个爱写的人,他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话,成了教训的结晶和印记,这样也就获得了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一名教师读书教书乃至写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她既写教育随笔,也写教学反思。如今的窦老师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牺牲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关于教师如何更好的吸收人文历史社科心理等学科知识为教育教学所用。窦老师的建议是,第一,要循序渐进,量入为出,读一些明朝那些事。苏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等等。第二,要逼着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21天方能形成,就像薛瑞萍老师说的那样,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像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第三,要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读书的时候心中要有一根弦,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我的教育教学有关,凡是好的素材都要注意积累偶然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也许能为你的课堂增添光彩。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兵来将挡应对自如,什么公开课、评优课通通纳入你的掌控,真的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对于不同的社会角色读书亦有不同的目的: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人们的读书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作者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仕途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自己的生命属性。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吴非: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吴老师的话让我产生对我、对我的孩子以及学生有同样的思考:20年之后的我孩子学生会是什么样,其实人家说的对,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而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教育需要学生,就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的意识,这样才会更好的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始终像儿童那样睁大眼睛看世界,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
教师做到什么境界才是最好的教师。吴非老师说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达到不需要教。而做到这一点,教师,唯有多读书多思考。
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学生也需要多读诗,因为生命中有诗,精神世界才会充满阳光。巴尔蒙特的那句诗,"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即使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每每读出这样的诗句,吴非老师总会热泪盈眶。
吴非老师越来越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一直都自己可怜,就越要读书。因为爱图画书,吴非老师更看不得伤害儿童的事情发生。他也在著作中呼吁,爱所有的孩子。他在《让我们回到童年》中写到:孩子们本应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在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阻碍教师阅读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观念。说到底,读书是个人的事,关键要靠自觉,要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有没有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的追求,这大概就是促使教师去多读书读好书的核心因素。如果教师个人有发展完善自己的愿望,任何障碍都是可以消除的。读书之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求,一种精神的需求。一个人不能阅读活着能有什么意思。这么多年来,我在读书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交到了很多的朋友,同时也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就觉得自己可怜,就越想读书。好书,至于老师,如同星光之于暗夜,泉水之于荒原。
吴正宪:人生两大乐事是读书、教书。
人的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带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必须有理论指导,脚踏实地善于学习,厚积薄发。
用心地读懂儿童专业的制图教材,智慧的读懂数学,多年的阅读与实践,是个无证线找到了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的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观。也许他的数学课堂荡漾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做教研员后,吴老师的阅读范围更广了,她每天晚上习惯于把当天的报纸杂志收集到一起,在台灯下一页研读读完一张被扔到床边,不知不觉地上的报纸堆了厚厚的一层像一座小山。因为掌握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及教育信息,他既能脚踏实地的低头干活,也能抬头看路,保持头脑清醒。吴正宪老师的幸福关系,每天和学生在一起高高兴兴的读书学习,看着他们快乐成长就是幸福。每天和同行们在一起研究交流,看到他们不断进步,成熟就是幸福。吴老师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是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道路上获得了专业成长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的和谐统一。 心碎求通而自奋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可以积少成多,厚积薄发。请拿起手中的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
普通教师和所谓的名师原本没有多少差别,没有智商的差别,所谓的名师并没有几个是高智商的。陈老师认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以于漪老师为例,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的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发表一两篇文章也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思考,但于漪做到了,这就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所在。于老师常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令人遗憾的课。"这两句话充分表明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关键所在,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教育思想语录,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于永正: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于老师每天都在读书,越读越觉得应该读。每当从镜子里瞥见自己的鬓角悄悄染上白发时,他便有一种被人猛击一掌的感觉,丝毫不敢懈怠。多年的阅读习惯,让于永正感觉读书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读书,可为教师最大的修炼。于老师从书中学来的教育智慧在现实中被屡派上用场。他自己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书里讲过的东西理解后在教学行为上体现出来。马卡连柯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传纸条、爱学生、有好消息提前告诉学生、温柔的劝说胜过严厉的批评。
于老师工作后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便是唱京戏。他规定自己每天读50页书,睡觉前长翻的三本书就是《论语》,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文集》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于老师在阅读之路上有恨也有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古典名著读的少,在人生的最佳年华,错过了阅读与背诵古典名著的黄金期。学生时代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也是老师必不可少的精神底子。读书就是读自己要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去读书,如果读书不于自己,不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无用,对老师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书是养人的。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医愚的前提是善读,所谓善读就是书中的养分必须吸收,融入人的机体,否则不会起作用,就如一个人失去消化功能的人吃的任何营养品都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一样。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多年的读书经验,使华应龙感觉到爱读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读书,不仅学得新知,而且能让人心态更宁静,宁静才能致远。心绪不宁,特别烦的时候,拿出一本书,把自己封闭在文字的世界里,最能让自己很快忘掉一切,平复心情。读书不只是丰富自我,还是成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不读书就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读多了名家的著作,华应龙对教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在一篇教育随笔里他这样写道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读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
基于这种不断的追问和反思,华老师提出了"容错"--"融错"--"荣错"的融错教育理念,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它,而不是枯燥的简单的机械的去强调规则。只有当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而且在容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是创新的人格。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磨练出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总结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华应龙画出了一个读书、思考、教学、读书的无限循环。他说多年的读书成就了现在的他,而未来的他也必将继续从读书中汲取前行的动力,这就像奇妙的生活,有时候走了很远之后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华老师经常会翻开《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读者》等报刊,他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片刻的悠闲悠游和陶然的幸福,这样也算是读书了,不会有"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感觉!如此的偷懒,或许还能偷巧获得某种启发和指引,有助于手头工作的完成。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读书,就是有助于我们找出这样的教育方法。
闫学:阅读,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
"我是一个奔跑的孩子,奔跑是一生的最爱,也是唯一的目标。每一次停泊,意味着另一次起航;每一丝眷恋,遗落在奔跑的路上。"闫学说,她不敢自称优秀教师,但我就是这样做的。"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炼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阅读,帮助教师至少在精神上实现突围。一个爱阅读的教师,生命将变得敞亮、豁达而生动。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除了必要的实践与经验,只有阅读能让自己变得富有智慧、充满活力、幸福涌动。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不但自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所有教师也都是读书人,而这个由读书人组成的教师集体无疑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把他们带入书中一个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没有大量的阅读,讲课的方法就可能比较笨拙,效果也不会好。说到底,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读书多了,课堂会呈现多种面貌,而非单一的概念化的课堂。经常会有老师问闫老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闫老师的回答是,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只有借助阅读,一个教师才能真正站稳讲台。"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更深入的沉入阅读之中。一个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
一个人不能同时画两幅画,再伟大的教育家都有局限的地方,作为教师不要轻易相信膜拜某一个人!事实上,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某些观点她也并非完全认同,教育阅读更多的是要基于对教育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弥补短板,使自己变得丰厚、柔软,使课堂变得明亮多彩,使孩子在知识与美德的浸润下快乐成长。阅读会告诉每一位爱读阅读的教师教育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一个教师的生活中,除了教育再没有其他的东西容身之时,这样的生活无异于是一种受难,是日复一日,永无尽头的重复、封闭与单调,那么教师如何放飞心灵?阅读虽然不是唯一的方式,却是一条重要的渠道。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因为教育教学不是孤立绝缘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是孤立绝缘的,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丰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识背景,说到底,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教师生涯所能达到的高度。
李镇西:读出真性情
教师要多读一些非教育类的书,教师是知识分子,那么我们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是否都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教育与 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年轻教师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事业才会更加宽广,课堂才会更有活力!
王崧舟:诗意的源头
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变得宽厚、坚实。"这三点在王菘舟看来是一辈子的功课。
读书可以提高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最终要落实到行上,行才是学问思辨最终的目的。王崧舟老师曾经剖析过《西游记》孙悟空的名号,以此来证明行的重要性!《西游记》中弼马温、美猴王暗示修行的起点,齐天大圣、斗战胜佛,象征着修行的终点,而修行的方式和路径,也就是我们说的最多的那个名号悟空与行者。要成就自己,一是悟,二是行,而真正的修行一定是悟性不二的!如今的教师最需要读书的行动。"对教师而言,所谓悟,就是多读书,多思考;所谓行,就是沉到课堂里,沉到班级里,沉到学生中去。丰厚底蕴的关键,在行动,读书是行上课就行,而行动的本质取决于细节。是一种思想,当然是,但应该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态,并将其作为一种职业的生活习惯!一个细节会影响一个事件的质量和品味。对教师而言,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缺乏行动的能力,也不是缺乏思想和知识,而是缺乏让行动精细化的能力。
王老师认为,同样是上课,缺乏生命修养的教师,为上课而上课,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具有生命学问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的同时又在享受上课,全然进入了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了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
因为读书我们丰厚的底蕴,因为底蕴,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因为教学我们更加体验到读书的意义,于是这个循环就自觉进入了良性运转的状态。书是水,读书就是在水里涵泳,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精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底蕴,还要转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底蕴转化为教学存在四种境界,一是浅入浅深处,一是浅入浅出,一是深入深出,一是深入浅出。底蕴很浅,叫学校玩儿高深,这就是浅入深出最要不得,底蕴很浅,教学也稀松平常,是浅入浅出,老师是老师,但功夫显然不到家,也要不得底蕴厚实,教学却流于艰涩,总想把自己的所得一股脑塞给学生,这就是深入深出用心可嘉,效果不佳。最理想的自然是深入浅出,最深厚的底蕴,用最浅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们所要的就是这样的转化。从读书到底蕴的转换,我们称之为积淀,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我们称之为创生。积淀储存生命能量,创生释放生命能量。积淀是吸,创生是呼。在一呼一吸之间,你提升了读书的品质,更新了生命的能量,也因此成就了专业的精彩和卓越,读书的奥秘全在呼吸二字。
一为己读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至圣先师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自己,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提升为了超越,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所以他才读书,他才做学问做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我们读书是为什么?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真正的读书完全为自己就像吃饭,你为什么要吃饭,我们要活着呀?你为什么要呼吸,我们要活着呀,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啊?我要活着呀?道理就这么简单。
二天天读书:人有三个生命,生理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过吃饭和呼吸来解决,社会生命主要通过交往来解决,而精神生命需要通过读书来解决,所以我们要天天读书。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是否可憎,语言是乏味,这个难说。但我相信一日不读书,尘俗一定生其间。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读名师的成长故事,感受到自己的欠缺,感受到自己没有像师一样带给学生更好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欠缺,感受到自己的浅薄,感受到自己的知识的不够完备,所以多了更多的内疚,这正是我发奋读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