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师第一阶段课程结束后第一天,学员C在班级微信群里给课程导师布置了项作业,如下:
老师好!如果您有时间,我想请你回答一个疑问(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我目前对父亲欠缺正向的情感,反而要化很大力气去化解负面情感,而对孩子却总有深深的愧疚和心疼的感觉。这似乎和传统的孝道文化背道而驰。于是这种内心冲突,是很久以来我无法亲近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大原因,反而认为这些东西违背天性,是教人学会虚伪,是毒害人心的精神枷锁。我完全认可传统文化在提升民族整体凝聚力上有非常重大的贡献,使人有了无限向上的动力。但同时也让在上位者有了更多为所欲为的心理基础,使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罔顾人情天理……
紧接着,又发了三条微信———
我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感觉可能是错的,您可以为我抽空解惑吗?
——我真的被一种声音攻击的意志溃散很久了。
因为,我感觉自己在这样的文化面前,我就像父亲天天辱骂我的一样:“猪狗不如,悔不当生。”[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
作为本次课程的助教团团长,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关注微信群里的消息,有义务协助学员解决问题,保持微信群里的温度。
于是,我@她:
“亲爱的C姐,看到您在群里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对父亲缺正向情感,并且说是很多人共同的,我没有过您那样的经历,真的无法完全感受您的感受,只是想请您思考一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问题是真的?
第二、如果是真的,那这种感觉是我们想要的吗?既然不想要的话,作为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我们,为修复和培养自己特别渴望的正向情感方面,我们自己又采取了哪些行动?
第三,我们同样作为母亲,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正向情感足够吗?缺吗?如果缺,为什么?我们作为父亲和儿子的中间一代,生我们和我们生的人,自己都没有办法原谅、理解、包容、支持,又能关照到水谁呢?姐姐,请问,您能关照到自己,关照到自己想要的吗?[拥抱][拥抱][拥抱]
一个小时后,看到她的回复:
@1组助教 刘英赞亲爱的,谢谢回馈,我说的许多人里可能没有你[微笑],人是站在不同位置上的,我完全理解你感受不到我的感受[微笑]
第一,我坚定相信我的问题真的不能再真[微笑](不带任何情绪,平和答复[微笑])
第二,感觉难道不是人体自然反应吗?我站在丁板上,感觉到疼,当然,一我选择远离,二,我对丁板发生质疑也是自然反应,而且想想可否拔除钉子,也是一种选择[微笑]
我认为传统文化少了许多对人的慈悲和尊重(当然,也可能人家有,我这里没有收到。我太缺尊重了,作为小人物,孩子我需要得到尊严和尊重!!!)
传统文化里这点不突出!!!要修正!!!
第三,我要好好反省,并修正!!!
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
[微笑]偶尔看看天空,指点一下江山,也是可以的[呲牙][呲牙][呲牙]
谢谢你代表老师答复我,但不够有力量[呲牙][呲牙][呲牙]
@1组助教 刘英赞@X姐·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者
我学到的传统文化是父亲传下来的,我相信一定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我今天想听老师讲真正的,刘导不要打岔[色][调皮]
看到她的回复,我感觉自己好心被当成了馿肝肺,于是,冒着“打岔”的风险再度回复如下:
@4组 姐姐,您对我用心发出的消息的解读是“打岔”,而没有收到对您的心疼和担心,心疼您这么多年来还在痛苦的漩涡里挣扎,担心您没有收到边老师及时回复,感觉自己被忽视而受伤。C姐,您对我的回应是这样,对其他人的回应呢?您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给出建议后,您的反应会是什么呢?同样一句话如何解读不在说者,而在听者,所以,感觉会不同。看来,沟通的意义真的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如果让您感觉不舒服,真的很抱歉,对不起,以上说给您的话,当然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微笑]
紧接着,再次收到她好几条消息:
@1组助教 刘英赞 亲爱的 ,轻松点,我说“打岔”是开玩笑的,你那么认真的情况下,我却和你开玩笑,是我失礼了,我真诚道歉[抱拳][抱拳][抱拳]
谢谢你!
我爱你[爱心]
还有,你看错我了,我正在为我四天的醒悟而沾沾自喜,我已经收获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愉快]不用心疼[呲牙]有些习以为常的痛,还需要在阳光下疗愈[调皮]
请再等等我,我会努力跟上太原团队的步伐的[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1组助教 刘英赞 亲爱的,我的目标很明确,向“外柔内刚的女人”进发[亲亲][跳跳]
@4组C 亲爱的C姐,我正在反思自己的模式,我只是看到了您的不容易,没有看到这么多年来,您坚强勇敢地持续学习成长,看来,我以为我以为的,真的只是我以为的。感谢与姐姐的互动,让我看到自己的模式,只看文字,未见文意,更未见文字背后的能量和力量。感谢与姐姐互动,照见我自己的内在小孩,之所以互动,只因我信以为真了,其实只是个相。谢谢姐姐[呲牙]
@4组 C 姐,我觉察到了自己的模式,拯救者心态,也觉察到自己的断章取义、自以为是,以及愚昧。
@4组C姐,您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陪练[强][强][强]
今天之所以把发生在微信群里的文字争执,保存下来,主要想通过这件事,让用心体会和觉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盲点和固有模式,如下:
1、我很容易被对方说的内容带走,而没有关注到TA为什么说这些话,为什么会这样说而不那样说,TA这样说是为了什么?
2、与对方交流过程中,我很容易断章取义,找到对方话语中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展开辩论,完全忽视了其他内容,并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证明对方是错的(弦外之音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是高高在上的);
3、我特别害怕冲突,也特别在乎别人的感受,更担心学员在微信群里发消息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回应,学员会感觉被冷落、被忽视,对其他学员产生影响,实则是我自己害怕被冷落、被忽视、被影响;
4、与任何人、事、物的互动,其实都是与对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标签”互动,而这个“形象”或者“标签”,是自己过往与外界人事物互动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经过自己大脑的删减、扭曲、一般化之后,给对方贴了个标签;
5、通过与C姐的互动,更让我觉察到自己一直以来的拯救者心态,无形之中,把自己当成了“佛陀”的化身,却缺少了佛陀的慈悲心,多了“我执”、“自以为是”、“极度自恋”、“直觉思维”和“惯性思维”;
6、在互动中,我很容易把别人当成自己,多了很多的“应该如此”。比如,发微信或说话,我非常不喜欢使用感叹号“!”,也多次提醒别人尽量别用感叹号,所以每每看到感叹号“!”,内心便会非常不舒服,我感觉自己被命令、被指责、被控制、被责怪……其实,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跟对方没有半毛钱关系……
总而言之,我们与外界所有的互动,都是在与自己互动,我们与外界所有的关系,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我,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更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因为————
人的心理的本质,可以简单归结为两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看似简单,实则真的不易。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愿我们一起共勉,感恩遇见,彼此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