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空虚使我怀旧事,明月朗相对念母亲,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怀念怎不悲莫禁……”
假期结束前夜,电视中传出中国好声音学员丹增尼玛《念亲恩》的歌声,纯朴深情的歌声,深深感染了我,思绪便脱离了时空限制,飞向并不遥远的故乡,长眠在故土的父母,你们在天堂是否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享清福呢?
(一)
父爱如山。在尚未成年就离我而去的父亲,因自己懵懂无知,不谙世事,对如山的父爱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加上记事时恰逢文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时,人们所有的不良嗜好都得自我抑制,只记得他老人家不善饮酒,就很少喝酒,但会抽自己圈的“老炮筒子”,家乡流行的“四色”、“上大人”牌局从未看到他参加,就不用说我们的国粹“麻将”了。
他吃苦耐劳,从来不会因身体不适缺席生产队的劳动,更不会因这个原因荒芜自家菜地,自留地可是当时各家各户解决温饱问题的重要补充。应该是五岁上下的夏秋转换之时,因出麻疹他用箩筐挑着我去就诊,虽然当时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毫无精神,但两旁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却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美好的希望。过年时,也有带着我一起走亲戚,虽然因为贫穷买不起礼物,那就带上一捆自家种的甘蔗好了。
父亲一辈子辛苦劳作、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他的字典里也应该没有享福、休息这类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重病缠身,仍主导修建了三间新房,虽然墙体还是土坯,但在那个温饱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人口不能流动、资源十分贫乏、连食盐都没有钱购买的年代,同当今城里人回乡建别墅又能有多大区别,无异是我们家的三峡工程。就在新房落成不久,在准备搬迁的时候,久病的父亲已经是弥留之际,不能言语了。也许是父子心灵相通,唯一留在老人身边的我竟然读懂了老人含糊不清的语言—父亲饿了,我便冲了个蛋花并喂父亲喝完,便去找二姐,当我把父亲能喝蛋花当作好消息告诉二姐时,二姐却立刻安排我去接已出嫁的大姐回来,二姐的意思是父亲属于回光返照。当我陪同大姐赶到家里时,父亲已经撒手人寰,仙游去了,而奋斗一生给我们留下的财产,上苍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留给他,不能不说是我永远的遗憾。
由于年少,加上时光的流逝,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经有些模糊了,能清晰记得的就是老人在冬天爱穿长袍,长袍外面套一件棉袄,头戴一顶类似滑雪帽的黑色老人帽。父亲虽然没有进过学堂,穿的也只是土布衣,但他当年的形象,我至今仍觉得很是儒雅,有着天生的文人气息。
(二)
母爱如水。2018,是母亲离开我们的第二十个年头。写点文字纪念老人的念头在我清明节回去扫墓时就已经产生,只是无情的岁月已消磨掉我笔底生花的灵感,也就一直拖延下来,是《念亲恩》的歌声让我克服了懒散情绪,让流体的思想变成固体的文字。在母亲逝世十周年时,我曾写过《我的母亲》一文。文中尽管对母亲给予我特别的厚爱发出过“劬劳之情,有笔难宣”的感慨,在这里我仍然找不到贴切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来叙述母爱的伟大,只能留下如下的文符来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与思念。
为了儿女,母亲不知疲劳,也“不会生病”。她勤劳苦作,像“永动机”一样,无休无止地从事集体和家庭的各种劳动。集体劳动中女性要干的种种活计她从未遗漏;家庭里缝补浆洗、纺纱织布、饲养禽畜、种菜做饭、环保除尘、哺育儿女、赡养老人没有一样撇下的。
为了儿女,母亲苦心经营,精于“算计”。在靠卖鸡蛋、售蔬菜换取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年代,精打细算、善于腾挪和抠门(尤其是对自己的抠)是每一个家庭主妇的基本素质。母亲没有走进学堂的机会,但却具备超群的智慧和惊人的记忆,有着将一分钱掰成二分甚至三分使用,甚至能做无米之炊的能力。她抠出来的永远是自己的那一份,对众多的儿女,她穷尽智慧,始终是按照公平公正、长幼次序、奖勤罚懒的原则一样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尽管也会犯重男轻女的原则性错误,但这是一个时代和千百万家庭的共同悲剧,是贫困累积的结果。
为了儿女,母亲与邻里之间除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照顾,主动援手之外,也会使用一些譬如“当众教子”的技巧,在我们做了错事、尤其是在与他家孩子出现争执、打闹时,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当众教训我们,有训斥、责骂,甚至直接打上两巴掌。回家后才会询问事情经过,了解细节,指出激化矛盾的动因,以避免新的摩擦和纠纷。为的是减少邻里之间的争执,保持和谐的群体关系,使全家远离落后乡村长期存在的宗族房头之争,为我们兄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了儿女,母亲还勇于“铤而走险”,积极参与突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封锁”行动,为变卖省吃俭用抠下的各种农副产品,换回生活必需品寻找对策、选择方向、付诸行动。这些割尾巴与反对割尾巴的秘密争斗,主要是斗智,不会有当年突破“封锁线”的残酷与惊心动魄,更不会造成你死我活的后果,但稍有不慎,农家有限的财物就会成为割尾巴者的战利品,家人的生活就更加拮据,日子更加凄楚。
为了儿女,母亲可以摒弃千年陋习,发现和发掘我们各自的特长和潜能,对好的行动给予坚定支持,对不良嗜好则是引导杜绝。我读书如痴,其行为在当时为主流所唾弃,可我的母亲,从未在乎乡人们的蜚语,也不去计较谗言,以读书明理的朴素认知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使我有了跳出农门的质变;我是兄弟几个中唯一没有吸烟历史的“乖”孩子,这也是母亲循循诱导的结果,虽然我不知道老人是否有要求哥哥们不抽烟的耐心引导,但可以肯定我不抽烟,就是母亲教导的结果。老人家曾经怕我离家之后经不起社会的诱惑和孤独的压抑,在没有她的监督之下,染上抽烟的习惯,母子二人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当我表态说不会吸烟时,老人激将我“别说的好听,到时候条条鱼儿白肚皮”时,我的回答是坚定的:“这种小事,肯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三)
“亲恩应该报,应该惜取孝道,惟独我离别,无法慰亲旁,轻弹曲韵梦中送……”
丹增深情演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而我已处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尴尬时段,无法“惜取孝道”、回报养育之恩,只能书写文字,在这里无病呻吟般地《念亲恩》,但遥远的记忆、苍白的文字、理还乱的思绪怎么可能承载得下父爱的深沉、母爱的博大……
天堂里的父母,您们真的是在享福吗?
天堂里有没有贫富贵贱、陋习成见、健康疾病、明争暗战、劳作休息、邻里磕绊、青山绿水、大气污染?
但愿天堂真的是人类的安乐园!您们真能在天堂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如果有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