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的、地、得”在口语中发音是相同的,没有区别。但是他们功能明确,在书面语言中常常是需要明确区分的。这样准确的运用会使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读者的感受也会更加美好,常注意这样的细节,也会让人觉得作者十分用心。
的、得、地就如三兄弟一样,最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读音相同,长得却不一样,用法自然也不一样。
一、的
的:是定语标志,凡是定语,其后边不管是什么词还是语都用“的”。
简单解释:说明事物是什么样的。后面通常跟名词,表示对名词的修饰限制。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细分如下:
(1)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用作代词,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
如:打杂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
如:推的推;拉的拉。
(5)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
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得”,后面带补语。(较少使用)
如: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0)同“地”( de )。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较少使用)
结构形式一般为:定语+的+中心词(语)
即: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口诀:什么样的东西。
如:好听的歌曲、优雅的身姿、鲜艳的花朵、坚定的眼神、疲惫的神情。
二、地
地:是状语标志,凡是状语,其后边不管是什么词还是语都用“地”。
简单解释:说明动作怎样,后面一般跟形容词和动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细分如下:
(1)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
(2)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较少使用)
如: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3)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较少使用)
如: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越女词》
结构方式一般为:状语+地+中心词(语)
即:副词+地+动词。
口诀:怎样地动 。
如:坚定地回答、渐渐地消失、风儿轻轻地吹、马儿飞快地跑、 我欢快地唱歌、他悄悄地走了。
三、得
得:是补语标志,凡是补语,其前边都用“得”。
简单解释:说明动作的结果怎样,是对前面动词的补充。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细分如下:
(1)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
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补语中间,表示可能。
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
(3)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
结构形式一般为:补语+得+中心词(语)
即:动词+得+副词。
口诀:动得怎么样
如:字写得很工整、兔子跑得快、晚上睡得晚、时间过得快、笑得开心、玩得痛快
为了便于记忆,请记住一个顺口溜:
• 名词前面是“白勺”,
• 动词跟着“土也”跑,
• 动词后面“双人(得)”到。
以上就是“的、地、得”的部分常用的使用方法。
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语。如“走、跑、跳、拿等”。
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如“高、大、美丽等”。
副词:修饰动词与形容词,范围程度与时间。如“快、慢、晚等。”
写在后面的话:最近读很多人的文章,尤其是连载这种长文里,发现不少人误用了“的、地、得”,今天为朋友校了一下文,发现了他也发生了误用。遂决定把这“三兄弟”的区别和使用方法整理出来,便于大家了解运用。
PS:应朋友要求,注释一下形容词,副词。但定状补真的是,越解释越复杂了,不用参加高考,你就不用一定要知道啦!要想知道就问度娘!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