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缘故,让我们有充足时间陪伴家人。
我在姐夫家的山庄小住一阵,有了和两岁的外甥朝夕相处的机会。一年未见,小家伙对我这个陌生的舅舅充满着好奇,一边咬着手指,一边瞪大眼睛看着我,一副想要亲近又望而却步的模样。为了获得他的好感,我是极尽讨好之能势,当他奶声奶气的叫出“舅舅”时,我欣慰一笑,终于被接纳了。
接下来的日子,教他识物,陪他玩耍,给他拍照,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
必修课,随口一言,竟然成真。
两岁的年纪正是感知世界的时候,对小外甥而言,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吸引力。
整个山庄都是他的游乐场,他喜欢在院子里玩耍,有时会突然蹲下,对地上某个虫子轻声问候,端详许久;有时会仰头凝望,探究开关与电灯的奇妙关系 ;有时会带上头灯,在黑暗中探索前行。
小孩子天生有股子钻劲。
小男孩天生对汽车似乎缺乏免疫力,我小时候如此,外甥更甚。一进车内,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溢于言表,关门、开窗、发动、挂挡,一连串动作娴熟老道,然后朝我得意一咧嘴,
我是感到惊奇又好笑。他能在车内静静地玩上一个小时,学大人的模样,把着方向,带着墨镜,脸上表情丰富,内心戏份十足,无法自拔。
我很羡慕他,总是那么容易沉浸其中。
每天早晨,小外甥都会跟着爷爷到田里料理菜地。他摇摇晃晃地在田里迈着步子,努力地帮爷爷抬箱子,会抱起自己一半高的大白菜,小嘴咿咿呀呀地讲着什么,老人满脸慈祥地笑着,爷孙互相陪伴,一应一答,眼里写满了宁静,内心充满了幸福。
这个安详的画面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放学回家,每当母亲做晚饭时,我常常会倚靠在厨房门口,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和她说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顺便帮忙打个下手,母亲也会絮絮叨叨地点评我一二。如今,依然是同样的厨房,依然是忙碌的背影,但鲜有了陪伴,即使靠着门口我也习惯拿个手机,一边看一边心不在焉的说着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觉自己想集中精力、沉浸其中地做一件事变得非常困难。我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似乎变得不那么纯粹了。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已经毫无防备地跌进一片信息的汪洋里。网上席卷着资讯的风暴,充斥于我的所有电子视窗,渗透进生活的缝隙,吸走我的精神能量,把时间打成碎片……总觉得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定要同时兼顾多件事才能跟得上时代进步,反而觉得专注是拖慢进程。如此这般,导致生活愈发复杂,压力愈发沉重,快乐变得极其浅层。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个小沙弥在一次参禅大会上聆听佛法,被老和尚的智慧所深深折服。有一天小沙弥在服侍老和尚,问老和尚,“大师您的智慧是怎样修炼出来的呢?”,大师说,“打坐,挑水,走路,睡觉”。小和尚不解。又问老和尚,“那您年轻的时候是如何领悟佛法的呢?”,大师露出了慈祥的相容,回答一脸茫然的小沙弥,“打坐,挑水,走路,睡觉”。看着小沙弥困顿的样子,老和尚又说:“年轻的时候,我是打坐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走路,走路的时候想着睡觉。现在的我,打坐的时候想着打坐,挑水的时候想着挑水,走路的时候想着走路,睡觉的时候想着睡觉”。
我是小沙弥,小外甥是老和尚。
小外甥给我上了一课。
他的世界是简单的,没有压力和纷扰,充满幸福和快乐。我们不可能退回到两岁儿童的世界,但是他对世界的专注和用心,是我们这些成年人需要反向学习的。我们年龄越长,涉世越深,认知越广,内心却愈发复杂。这些复杂融进了我们的生活,融进了我们的情感。让专注的做好一件事,对待一个人,变得很难专注。
像面对这次疫情,我们要是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抗疫的抗疫,值班的值班,隔离的隔离,居家的居家……
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嘛,似乎也……
想清楚种种,我静下心来向外甥学习,开始专注的做手头的每一件事。阅读时,让手机远离,与作者深入对话;跑步时,让风声入耳,聆听自然的声音;带娃时,耐心陪伴,享受宁静与快乐。
小孩子的情感是最纯真的,谁待他用心,他能真切的感受到,也会给予最直接的反馈。用心且专注地陪伴他了半月,在离别之际,他紧紧抱着我,表达出了明显的依恋。看着他肉嘟嘟的小脸,眼眶里满是不舍,我突然意识到,专注地做好一件事,获得的回报是如此幸福。
多和孩子在一起,真的可以让我们再次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我该如何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