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话题是:对写作而言,天赋到底有多重要?之所以首先分享这个话题,是因为一位简友留言:天赋对写作而言很重要,有人不是那块料,再怎么训练也最多作文水平。在我看来,如果对写作是否需要天赋这个问题没有客观认识,那写作之路注定不平坦,最后很可能兜兜转转毫无提高。所以理清这个问题很重要。
永远别说:我不是那块料
在分析天赋对写作是否重要之前,我想给所有简友一个真诚的建议,那就是不管你尚在校园之内,还是身处职场之中,请永远不要说:“我不是那块料”。因为这句话带着彻底的自我定性和自我否定,杜绝了一切改进的可能性,也为自己的彻底放弃提供了借口。与其说这是智力诚实,倒不如说是习得性无助。
和“我不是那块料”相比,我更希望你对自己说“我目前更善于XX而不是XX……”。
即便你写作很差,如果你擅长编程,当评价自己的写作能力时,我希望你这样告诉自己,“我目前更善于编程而不是写作。”这样的心理暗示有两个作用:第一,这是目前的情况,而不是永远都这样,现状有可能会改变;第二,我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编程),所以即便写作不好也没什么好灰心丧气。
之所以这么建议,和我的亲身经历有关。我在高中时数学成绩很差。自己试过很多次,最后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数学老师告诉我,“你是典型的文科生,很难学好数学的,不是那块料。你就多花点时间在其他科目上,这样高考总分才不会太难看。”后来的结果可能你们也猜到了,我的数学高考成绩一塌糊涂。
到了大学后,因为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所以高等数学成绩同样一塌糊涂。那时候我很爱学英语,搜集了很多英语学习材料。某次突发奇想,要不看看英语版的数学书,这样英语和数学都学了,岂不是美事一桩?当我忘掉刻意去学习数学时,却真正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最后,我的数学成绩得到了一定提高,称不上优秀,但和之前相比有很大进步。
这件事让我受益颇深。之后到职场里靠写作为生,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都会安慰自己,“现目前我更善于写抒情文而不是记叙文”、“现在我更善于写作而不是采访”、“现在我更善于日常采访而不是深度专访”……每次都这样,承认现状,也看到改善的可能,最后自己反而能不断提高。
相信精进的力量,而非天赋
学习写作时,是不是有的人“再怎么训练”也不行?极少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据学习曲线,学习任何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得到不断的提高。但是,很多人说写作要靠天赋,缺了天赋“再怎么训练”也不行,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人们倾向于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更依赖“天赋”。比如绘画、作曲和写作就比开车、跑步、打篮球更依赖天赋。为什么?因为后者的进步过程可量化、可视化。拿打篮球举例,只要我们坚持每天练习投篮,最后就会越投越准,我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最后技术超过身边人。我很少见有人抱怨自己“没有打篮球的天赋”,因为我们坚信只要投入时间去玩,自己也能行的。但绘画、写作的进步过程很难量化,自己很难直观感受到。在坚持一段时间无果之后,只好放弃,然后说自己“没天赋”。
第二,固化型思维作祟。关于什么是固化型思维,大家都有所耳闻,我就不赘述了,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认为某人能做到某件事是因为”聪明、智商高、天赋出众“,做不到某件事是因为“愚笨、智商低、天赋匮乏”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害处是看不到努力和精进的力量,一旦遭受挫折就容易过度自我否定,认为再怎么努力也不行。就像留言里说的,“写作再怎么训练也不会提高的。”
天赋一定程度上也是努力的结果
回到写作,写作需要天赋吗?需要。作家严歌苓认为,写作至少要三分训练,两分努力,天赋最多占五分;在我看来,可能自己并非天资出众的一类,写作之路上一直不断下“笨功夫”,写下的废稿有几十万字之巨,我认为写作要五分技能训练,三分努力,两分天赋。技能训练和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只要有正确的技能训练,不断练习,即便我们缺乏天赋,也能写出平均水平以上的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天赋也是努力的结果。梵高被后世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画家,他27岁才拿起画笔,画了十年,最后却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有认为自己“有天赋”吗?不。去世前夕,在给弟弟的信里,他如此评价自己,“作为画家自己这辈子难成大器了。”即便如此,他从未停止过画笔。梵高存世画作800多幅,是历史上最高产的画家之一。他的“天赋”,谁又说和他疯狂的创作热情以及日以继日的奋笔涂抹无关呢?
文章最后,我又想起初进入媒体行业时主编曾经对我说过的话,“很多人往往把写作看成一项讲求艺术创造的脑力劳动,殊不知,它更是一项讲求方法技巧的体力活。只要按照正常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写出高质量的稿件。”那时候的我认为写作要靠灵感,所以总是拖稿。而主编每次都让我动起笔来,不断学习。今天想来,她的很多建议依然让我从中受益。希望我的分享也能让你在写作路上有所收获,共勉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