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长假,难得这次假期培训班没有课,我能回家看看父母,看看姥姥和姥爷。到家时已经晚上6点多了,刚好是晚餐时间,和往常一样是姥爷做的晚餐。然而,刚吃一口菜,妈妈就有点不乐意的说:“这菜好咸啊!爸,你盐又放多了,每次让你少放点盐少放点盐,你就是不听,你看你上次检查的血脂稠吧!”我姥姥为了维护姥爷就说:“不做饭就别抱怨,要抱怨就自己做。”我妈为自己辨白道:“那是我不想做吗?每次我一进厨房做饭,我爸就把我赶出来,不让我做,有时候说好我做饭,把所有菜都洗好了放在那里,准备快到时间了直接一炒就行,结果每次我爸都一声不响的到厨房把菜炒了,明明就是我爸不让我做。”
其实,我姥爷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退休了,然后我姥姥和姥爷就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也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上大学了,我们家的饭菜就一直是我姥爷在负责。姥爷退休后,每天除了做饭,就是坐在楼下院子里和其他老人聊天。每天开饭的时候,姥爷会很自豪的对我们说:“看,我一个人做饭,管你们人老三代!”那个时候,我很不理解,就是做个饭而已,姥爷有必要这么得意嘛!现在再来想想,这些年姥爷应该就把做饭当成了他的第二份工作来做,而且还因为是给家人做饭,所以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大。通过做饭,姥爷会感觉到自己退休后的时间并没有那么空虚,无事可作,他会感觉到自己有用,对这个家庭还有用,还能子女做个饭,减轻子女的负担。我会这样觉得并不是我胡乱猜测,或是矫情。
其实大多数的,退休老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老人可能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可能就会更空虚,也就更容易从一些小事去获得存在感。比如,我上高中走读时,每天早上我6点二十出门时,大门口都坐了个老奶奶,我每次都直接走了,有一次要问这个奶奶一个问题,就和她说了一句话,具体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后来我姥姥告诉我,那个奶奶夸我了,说我和她打招呼,还说我有礼貌,比这院子里住得其他学生强多了。我就纳闷了,我也没和那个奶奶说到两句话,怎么就得了这么高评价。后来听大人说,那个奶奶也是六七十了,子女在外地,退休了没事干,而且年龄大了睡眠少,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坐在大门口看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我瞬间明白,可能我只是和那个奶奶说了一句话,但对于这个奶奶而言却是把她的生活带入了我们大家的生活中,让她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对于我们而言,应该对退休老人更友善一些,尊敬一些,我们社会上的机构也应该更多的去关心老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
这篇文章分了两天写完,中间的表达会有些衔接不上,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