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网上,关于“南方人、北方人谁更不怕冷”这个话题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南方网友普遍反应比北方网友抗冻——因为北方大地上有抗寒神器:暖气!
南方网友说当我们南方同学在天寒地冻的没有暖气的南方的冬天里用一股正气抵御寒冷时,北方的各位同学可以穿着跨栏背心在温暖如春的室内吃西瓜、看下雪!
我原来的一位前室友是纯正的北方人,在武汉读了两天研究生之后,对南方的冬天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如果说北方的冬天是物理打击的话,那南方的冬天就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化学攻击。她很庆幸,自己不是在南方读的本科,而只是读了个研究生,据她说,如果再让她读一个研究生,估计这条小命也会交待在南方冰冷的空气里。
小美女告诉我南方的冷是深入骨髓的冷,这不,这位姑娘读完大学之后,再也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也警告我不要在冬天去南方。结果,不怕死的我,今年初春季节去了一趟台湾,去九份的时候,看到天气预报温度不高,我就直接就把羽绒服套在了身上,虽然羽绒服在身,但是那种冷真心的是钻到了骨头缝里,同行的美女同事显然对这种温度的骤降极为不适应,没有带厚衣服的姑娘最后把我的风衣套在了身上,聊以档风。
抛却初春倒春寒的温度,九份是真的很美、很玄幻的地方——让我直接有种穿越的感觉,推荐大家如果去台湾省玩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九份。
好像,是跑题了,嘿嘿。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家里及教室里都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小学的时候,冬天的教室给我的记忆总是暖融融的——因为教室里有火炉——那种用厚钢板焊接成的一米左右高度的大炉子,在教室的讲台旁边,一到快入冬的时候,老师们清理好烟囱统一把炉子、烟囱安装到位。三年级之前,教室里的炉子是老师负责,碳也管够,5毫米厚的铁皮炉子能把炉子壁烧得通红,烟囱有的位置也能烧得通红。到了四年级之后,老师点燃炉子之后,我们就负责往炉子里面填碳了。教室后面有垒好的碳池,里面放着大块的无烟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因为我个字始终不高,所以,我一直坐在第一排,挨着炉子十分的近,每个冬天在我印象中都是暖融融的。那时候冬天还没有羽绒服穿,穿什么呢?对了,就是毛衣、毛裤外面套棉袄、棉裤。上小学的时候,在外公、外婆身边,外婆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拜她老人家所赐,每年我都有一身薄棉袄、棉裤,还有一身厚棉袄、棉裤,脚上还有厚厚的千层底的手工棉鞋——都是外婆一针一线给我做的。冬天教室里有暖炉,外出有大棉袄、二棉裤,记忆力也不记得有多冷。
奈何,好景不长,初中的时候我转学回到了父母身边,初中的学校也没有集中供暖,但是冬天的时候“没有炉子”!
北方的冬天,如果没有炉子,屋子里面也是坐不住人的,写作业手都伸不出来。那时候家里倒是有土暖气,很是暖和,可家里再暖和也架不住教室里的冷啊,大棉袄、二棉裤也已经不能抵御寒冷的天气了,而且那时候上学要骑自行车,要是穿着毛裤再套上厚棉裤,那实在是蹬车都困难。咋办?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那时候有了一种抗寒利器“金属棉”,据说防寒效果杠杆滴——还既轻又薄。
于是,母后大人接过了外婆的接力棒,给我用金属棉做了个金属棉的棉裤——果真是很暖和。关键是骑车一点也不觉得笨重、不妨碍发挥。棉袄也被面包服所替代,面包服其实就是现在的羽绒服,但是那时候的样子还是很笨重的,所以我们叫“面包服”。面包服里面再套上毛衣,有的时候还在毛衣里面套一个毛背心,就这样里三层、外三层,恨不能穿成个球,手上也带上两幅手套——里面是露指头的毛线手套,上课用;外面再套一个棉手套,骑车用。头上再带一个厚的羊毛帽子+羊毛围巾,就这样,也抵御不了在教室里的寒冷,写字还是无法把手伸出来,咋办呢?
还是说神奇的老妈拯救了我,给我装备了神器“手炉”。一说到手炉,各位小伙伴脑子里一定闪现的是如下如小说中的手炉样子吧:
这一看就不是我们平民百姓能用的起的。
母后大人给我装备的是如下品种:
中间是可以放点燃的炭块的,点燃的炭块放在手炉中间,炭块和炉壁之间是有填充物的,既防烫也防止火星四溅,再套上一个防烫套,往怀里一揣,完美。那时候冬天穿得厚,手炉放在怀里,也看不出来,而且暖融融的,上课手觉得冷的时候,把手炉拿出来捂捂手吸引的都是同学们艳羡的目光。
初中虽然还没有摆脱穿棉裤的命运,但是终于不再是那种笨重的纯棉的棉裤了。现在的我,已经早已不必穿厚棉裤了,一条打底裤、一双高靴,再加上长款的羽绒服,就可以安然过冬了。
虽然说小时候的冬天我们穿得都很臃肿,但是,也是记忆中温暖而又甜蜜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