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参加了猫叔的行动营,阅读的习惯就真的养成了。表达营虽然不要求看书,但是我还是延续之前的习惯,坚持着。
一段时间后发现,坚持读书会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一是养成学习的惯性。那是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好像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一样,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读一本可以引领你去思考的好书,便会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生了锈,心里也空落落的。这时候倘若能有机会坐下来,用读书、思考的方式来塞满这种空荡,整个人便会觉得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所以这种惯性带来的或许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角度。
二是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书读得越多,越容易觉得自己无知。而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整个人才能从骨子里谦和起来,不会咄咄逼人,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老话说“一瓶不响,半瓶晃荡”就是这个意思:瓶子满了自然晃不起来,反之晃得越高、越轻浮的,必是因为还有太大需要上升的空间。不信,看看那些能被我们称为“大师”的前辈,看看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约略可见一斑。
三是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豁达从容。坚持读书,用心读书,心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越发想得开”。因为书里的世界太大,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自然也就有酒肉臭和冻死骨;有仁人志士的忠肝义胆,也自然有奸佞小人的狂妄当道……读书的过程中,好大一个世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最终,因为知道,进而思考,日益自省,才致淡然。要知道,是得真看开了,才能不拘泥于对某些小事或既得利益的追求,才能对一些不涉及原则问题的反对意见予以包容和尊重,这是大智慧。
以及,我想的远点,以后有家庭有孩子了,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坚持学习的妈妈形象,这应该是最好的影响吧。毕竟,我们总不能指望孩子在父母玩游戏、打麻将的声音里,还能凝神静气端坐读书。
至于什么时候、在哪儿、怎么读、读什么书……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虽然每天忙碌,但是下班后的时间都是我自己的,我越来越相信,只要想读书,见缝插针,总有读书的机会——我一点都不歧视电子书这种存在,它也并不影响我看纸书的节奏,毕竟,总有一些书是要坐在书桌前,一页页泛着墨香,静静读的;而另一些书,或许是“无缝阅读”时的填缝存在,但有的因醍醐灌顶事后买了纸书来收藏,有的捡几句顶精华的摘抄以保存,还有的永远存在于电子文本的格式但仅就阅读过程而言未必没收获……书,只要被读,便实现了它最本质的意义。
而读什么书呢?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对书籍意义的需求不同,选择的书目自然不同。最近我在读营销学方面的书,因为这是有助于我工作的类目,也能确保我非常有兴致读下去。
毕业之后真的几乎没有什么劲头去系统学习某项知识了,所以最近感觉真是醍醐灌顶,也挺郁闷之前的青春都拿来浪费了,六年的时间里,真的可以学习很多领域的知识了。不过人生没有后悔,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所以工作日之余抓住有限的时间去阅读,周末也安静宅在家看书,即使室友在煲剧,也丝毫诱惑不到我。这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真的从心底认可了读书的重要性才会做出的反应吧。
精准表达营里面十天阅读十本书也是一个重要里程碑。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到现在还能记得当时读的书中很多经典句子和很多作者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技巧,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博闻强识,读更多书,有更多见识。
而所有那些在阅读中走过的日子,或许真的就是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肆意轻狂,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虚谨慎的过程——正如只要你踏实迈步,这世间便没有白走的路,同样,只要读的是好书,我们心里,便有了一只越来越干净的篮子。
愿你我都能有这样一只篮子,时常荡涤,直到成为我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从读书这件事,遇见更美后的自己,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