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村,也生长在农村。在那个不算遥远的年代,家乡确实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生活并不富裕。然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家乡人却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淳朴民风。他们真诚、善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孩子们在田野间自由奔跑,大人们则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尽管收入微薄,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家乡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还有那朴实无华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构成了我记忆中最宝贵的部分。尽管岁月流转,家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份淳朴的民风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始终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我小时候也短暂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时光。虽然那时候长辈们都在近似“威胁”的劝我们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顺垄沟捡豆包”(在家务农),好在“威胁”还是起了作用的。后来因读书、工作我便离开了生活近20年的家乡,但我始终依恋着他。家乡人曾有这样的说道:“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四年不愿回家乡。”说的是那些忘了本的人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都有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人更是如此。故乡的土地、亲人和记忆,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我们生命的源头之水。
每年,无论多忙多远,我都要挤时间(无论五一、十一还是中秋、春节)踏上归乡的路途,都要回到家乡去看一看。那里有我情感的牵挂也有衣钵传统的传承,更是自己寻找内心的那一方宁静吧!家乡在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能磨灭的记忆
家乡的记忆总是丰富多彩的。不论是四季不断流的老哈河,还是“叮咚叮咚”的骆驼队,更是生产队吆喝上工的号角,亦是下雨天闲在家里还要扒麻秆集麻上交......那陈街旧巷的黄沙土路仿佛还留存着儿时嬉戏的光脚印;那院西的老榆树已经不在了,但它就是每到夏天小伙伴们乘凉玩耍的好去处,树上的虫鸣和树下的欢笑交织成我童年最美的乐章。特别是爬树叉腿骑在树丫上,捋一把榆钱在双手心倒腾两个来回,简单吹掉杂质就塞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嚼;河滩地里放牛、牧马、骑猪......哪一样儿都饱含儿时的乐趣。特别那光身子睡炕席的感受更是终生难忘,无论是冷炕冰得嘶嘶哈哈还是热炕煲得翻翻乱滚......这些不能磨灭的记忆是岁月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它见证了我们最初的模样,是我们生命源头的一部分。家乡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们寻找源头的道路。
难以割舍的亲情
家乡有我最亲最爱的家人。他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根线牵挂着他们。父母那日渐增多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的痕迹,也是我心中最深的牵挂。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在门口殷切的盼望,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还有兄弟姐妹之间那简单几言的问候也饱含深情,这些亲情的互动是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取的。母亲在世时,每年回家,她都把平日自己不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想尽所能的做各种菜肴满足我的胃。依然是那熟悉的味道,依然是那满满的爱。家人的笑容,家中的温暖,还有那熟悉的饭菜香味,总能让我忘却外面世界的喧嚣与烦恼。家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她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宿,是我精神的港湾。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只要回到家乡,就能感受到那份最纯粹的爱与支持。
每次回家,我也都会去自家叔叔姑姑家走一走、坐一坐,唠一唠家常。如果我在家乡待的时间稍长,也总会被他们喊去家里吃顿饭,有时因为有事忙我走得急,在返程路上或是回到家里了还会被电话约请吃饭。听说我已经走了,也常常会被嗔怪,说下次回来一定要去家里吃顿饭。
不仅是自家亲戚,就是前街后巷的街坊邻居也丝毫不陌生,他们的家是小时候的我常常玩耍的好去处,同龄的娃子更是我的玩伴儿。哪怕是玩到了饭点在谁家吃了饭便也是常事。妈妈要责怪我,邻里就说:“小孩子嘛,不就多加一双筷子,也没啥好吃的......”想想那情景现在也依然感动不已。我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亲情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将我拉回故乡的怀抱。
文化与习俗的传承
家乡的文化与习俗,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在家乡,每逢传统节日,无论忙闲,或丰或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些节日食品,颇具仪式感的来纪念或庆祝。比如春节时的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点灯笼......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孩子们穿着新衣,兜里揣着三两张一元纸币压岁钱,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长辈们会讲述关于春节的古老传说,而我们这些晚辈则围坐在火盆旁,聆听着这些故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
中秋时的赏月、吃月饼,是家乡人表达团圆和思念的传统方式。在月圆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一边品尝着五仁、枣泥、山楂月饼,一边沐浴着皎洁的月光。长辈们也会讲述关于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而我们则会好奇地仰望天空,寻找月亮里那传说中的玉兔。特别是当年度过的很多个“秋忙”中秋节里,和家人们一起忙着地里秋收,大人们就把月饼带到田间地头,在劳动间歇用这“丰收饼”充饥,来驱除劳作之艰苦,这让我记忆更加深刻。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家乡人的生活,也成为了连接每个人心灵的纽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我学会了尊重传统、沿袭传统,也懂得了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这些习俗和文化,在他乡的我也希望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它们成为未来世代的宝贵记忆。
寻找内心的宁静
回到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我踏上了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家乡的风景依旧,青山绿水间,我仿佛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回声。远离了都市的喧嚣与忙碌,我在这片宁静中,试图找回当年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每一次深呼吸,都像是在与大自然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每一次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都让我感到心灵的安宁与满足。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童年的回忆,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如今成为了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避风港。在这里,我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和休息。家乡的宁静,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在喧嚣的城市生活,内心不免疲惫。而家乡是我心灵的港湾。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晨,听着鸟儿的歌声醒来;夜晚,看着满天的繁星入睡。这种宁静是一种治愈的力量。
为什么我每年都要回到家乡?似乎有答案也似乎没有答案。即便是前些年每次把孩子从客车车窗递进去,挤六个半小时的客车也要回家乡的经历。好在现在有车了,路好了,回家乡也方便了多倍,回去的心就更加无法阻挡。每年回到家乡,是为了亲情的团聚、传统的传承以及寻找内心的宁静。家乡就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一次回去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它在我的生命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