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四章
大道氾【1】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2】,功成而不有。衣养【3】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4】,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5】其大。
【注释】
1.氾:通“泛”,水向四处漫流。
2.辞:停止,止息。
3.衣养:养护。衣,护持之意。
4.常无欲:去掉此三字,行文看似更工整。但因帛书甲乙本均有“恒无欲也”,因此本句是否去掉,学术上尚有争议。供参考。
5.成:成就,成全。
今译:大道就像是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止息,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从来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它是谦虚卑微的。万事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可以说它是“大”的。由于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本章继续讲道,读到这里,你会发现,老子每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诠释“道”,以便尽可能让人多明白一些“道”为何物,“道”有何用。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道如水一般具有渗透性,它无所不至,无处不在。
《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中有一段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情节非常有趣:
东郭子: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庄子:大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请说出一个地方吧。
庄子:在蝼蚁身上。
东郭子: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
庄子:在稻田的稗草里。
东郭子:怎么越发低下了?
庄子:在瓦砾碎石之中。
东郭子:怎么更卑下了?
庄子:在屎尿中。
东郭子:.............
庄子觉得东郭子没有问到问题的本质,所以戏谑了东郭子一番后,庄子正色道: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
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去评估一样东西的高低贵贱,认为“道”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不可能存在于我们认为卑下污浊的物体中。而真正的大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
道以一种超越于人类意识所能理解的更高宇宙次序存在着、运行着,日出日落、花谢花飞、春花秋实、夏雨冬雪,看似自然而然,我们认为本该如此,早已经习以为常,却不知“道”的作用蕴藏其中,才有如此的和谐自然。
道之于我们,套用仓央嘉措那首著名的《在与不在》,可以这样描述:
你见与不见
道就在那里
不近不远
你知与不知
道就在那里
不多不少
与一位同好在简书上讨论“道”,他问:道除了是规律,还能是什么?我答:“规律是道,良知是道,万事成物的起源也是道。惚恍难辨是道之形状;自然无为是道之意志;和谐秩序是道之显现;长久保全是道之结果。”
道不会因为你不理解,就消失不见,但它会因为你的懂得,助你摒弃小我,成就大我。
得“道”之人,像本章中老子说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付出不求回报,只管去做,越是利益他人、越不以救世主自居,却往往众望所归,万众景仰。
到达“大”的境界,并不是用力追求得来的,恰恰是因为没有功利心,不求取虚名,只是尽可能的利益众生,“大”的结果便是一种自然呈现。
《金刚经》中,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中充满着类似“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哲学思辨,随手采撷一二: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细细品来,佛老之学,殊途同归,其智慧都是相通的。
道,欲速不达,不期而至。想要快,反而找不着北;不贪着了,却发现自己竟然已在其中了。
有些境界,你苦求不得,当你不苛求了,只是一步步去践行,充实而谦卑地过好每个当下,不经意间,你发现,已经到达了。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