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喊你回家吃饭吗?
“童真与诗意相遇”
Five Little Ducks《五个小鸭子》源于一首英语童谣,配上 Pamela Pararone 的画,展现了一幅亲情脉脉、趣味横生的乡村家庭景象。调皮的小鸭子一个个溜出玩耍,鸭妈妈一喊,闻着家里散发出的佳肴美味,小鸭子就乖乖地回家来了。就像一首音韵节奏清楚的童谣,宝贝可以学会动物的形象,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叫的声音“呱呱呱”,小宝贝回家咯,妈妈去找你們嘍!好听的歌和故事配合在一起,也能锻炼宝贝们的语感。
有一天,五只小鸭子出门啦。翻过小山,然后去了很远的地方。鸭妈妈说:“嘎嘎。”但只有四只小鸭子回来了 。有一天,四只小鸭出门啦。翻过小山,然后去了很远的地方。鸭妈妈说:“嘎嘎。”但只有三只小鸭子回来了。又一天,三只小鸭子出门啦。翻过小山,然后去了很远的地方。鸭妈妈说:“嘎嘎。”但只有两只小鸭子回来了 。
有一天,两只小鸭子出门啦。翻过小山,去了很远的地方。鸭妈妈说:“嘎嘎。”但只有一只小鸭子回来了。一天,一只小鸭子翻过小山,然后去了很远的地方。鸭妈妈说:“嘎嘎。”但没有小鸭子回来。終於又有一天,鸭妈妈出门啦。翻过小山,然后去了很远的地方。鸭妈妈说:“嘎,嘎。”所有小鸭子都回来啦。
這個故事很簡短,不斷重複著一個情節,五隻小鴨子跟著媽媽出門,相繼離開,去了很遠的地方,最後只剩下媽媽一個人。就像是我們小時候熟悉的那種大家庭,兄弟姐妹很熱鬧,大家可能吵吵嚷嚷,一起長大,然後,先後離開家庭,走向遠方,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爸媽會如何面對與孩子們分離的過程呢?有的人會拼命阻止孩子長大,不願孩子離開,於是各種溺愛應運而生,把孩子泡在蜜罐里,逐漸喪失了自理能力,也失去了走出去的意願。
各種物質和精神的捆綁,讓孩子絲毫沒有自我價值感,也害怕獨自面對外面世界的未知。啃老,往往是彼此互相配合,長期互動的結果,你情我願互相糾纏,難解難分。漸漸地,大家彼此之間也模糊了界限,就像是一起在泥塘里滾來滾去,不分你我,你中有我。就連情緒似乎也成了一體,妳怒我也怒,虐來虐去。
還有一種情形,比較隱蔽。父母看似很開通,支持鼓勵孩子走出去,然後孩子就會感覺到被拋棄,缺乏任何情感支持。父母隱含的情感疏離讓他們回避了跟孩子之間必要的交流,孩子突然就被扔到世界上,無依無靠,各種惶恐無助只能自己承受。往往之前的親子關係里,父母也沒能幫孩子建立起這樣的情緒代謝能力,於是孩子只能死扛硬扛,重新學習。
所以,這樣的模式其實是回避了分離,而不是真正面對。孩子可能覺得委屈憤怒,孤單無助,但同時也知道,父母不願面對這些,從來無人傾聽,無人懂得,只有孩子對父母的理解,討好,以及假裝自己好好的。於是這樣的孩子多半會陷入抑鬱或早或晚他們會覺得自己筋疲力盡總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總是裝的善解人意,通情達理,總是被迫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我們再看看,鴨媽媽是怎麼做的呢?每次,當有孩子離開自己,鴨媽媽都能坦然面對,照樣回家,下次照樣帶著剩下的幾個孩子,踏上去遠方的路,讓他們依然有機會翻過山丘,去見識外面的世界。雖然身邊的孩子越來越少可是鴨媽媽並不在意,她淡然處之,有信心放手讓孩子們獨立,也有信心保持和遠行的孩子們之間的情感鏈接。當思念襲來,她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獨特的味道呼喚孩子們回家。
空蕩蕩的家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可口的飯菜飄香,笑語風聲,熱熱鬧鬧。然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歡聚過後,大家又要面對再次的分離告別。來去自由,媽媽為孩子們創造出這樣的氛圍,這樣的親子關係也是彼此尊重平等的。於是,孩子們可以再次離開家,安心地而不是充滿內疚自責的。因為他們知道媽媽自己在家會好好的,他們會彼此牽掛,會覺得心裡帶著媽媽的祝福與支持。他們在外面的世界里拼搏奮斗,同時也在期盼著下一次的回歸,下一次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