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唱:只要你过的比我好,过的比我好……下一句是什么?不要百度,你能想起来那句歌词吗?也许你跟我一样,随口而出的,最押韵合辙的是这么唱的: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就受不了,就是受不了,受不了啊。
这看上去是一个大大的玩笑,但却透出了实实在在的人性,两个字“妒忌”,妒忌源于比较。
一个人一旦吃饱了没事干,最大的乐趣就是跟人比跟人斗,在比较中收获优势,在胜利中收获满足感,所以在古代斗蛐蛐的,都鸡的,都兽的,这些都是达官贵人的娱乐项目,甚至我们现在熟悉的奥林匹克,这些竞技体育都是有钱人的游戏,穷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有时间搞这些。
所以,喜欢攀比是人骨子里的东西,是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东西。心理学有个很著名的分钱实验,更能说明这一点。
分钱实验:有100块钱两个人分,甲负责分配,而乙负责决策,乙只有两个决策方案可选,方案一,同意,两人各自拿钱走人;方案二,不同意,钱放下,两个人走人。
理性甲是这么想的,认为乙也是理性的,毕竟钱是白拿的,那么只要有钱拿,乙就应该同意,所以决定自己留99块,给乙1块。
而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乙不会那么理性,面对甲的不公平,大多数乙会选择不同意,宁可最后两人空手而归,所以,甲如果想顺利拿到钱,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一人50。
比较是可以让人失去理性的,深刻了解了比较的人性,那么可以回到自己的身边看一看,我们都在干什么。
首先,今天,吃饱穿暖基本都可以做到了,据统计,在当今世界死于营养过剩或者肥胖的是死于营养不良的好多好多倍,人不仅吃饱了,而且还有人因为吃的太饱而挂掉了。
在过去,衣食无忧的人还很有限,所以比较还很小众,在当前,有数十亿人加入到了这个游戏中,技术的发展又让比较更直接,更显性,更即时。
全世界的人进入了一场军备竞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周围寻找比较优势,在比较中寻找满足感,比的东西可就多了,比学历、比工作、比财富、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比衣服、比包包、比城市、比国家,总之,与自己相关的哪怕有一丁点联系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比,这似乎成了很多人幸福的密码。
当一个人在比较中得到幸福的时候,那个被比较的对象就注定了不幸。而那个不幸的人,经常都是我们自己。
美好的生活在哪里?当然是在朋友圈里,美人、美景、美食、美元,每个人都把最美好的一面晒出来给其他人看,别人的美好生活看多了,难免心生沮丧;别人都买学区房了,难免心生焦虑;别人都当了某总了,难免心里失衡,原来最苦逼的只有自己。
一个人在心里失衡的时候,总爱一边哭一边说这三个字“凭什么”,他凭什么能当我领导,他凭什么管我,他凭什么比我工资高,凭什么他的孩子就可以出国留学,最后还要总结一句,老天啊,你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下次在遇到这样的人,可以让他问问自己,凭什么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凭什么住有花园的小区里,凭什么对着搬运工指手画脚,想清楚了自己凭什么也就明白别人凭什么了。
比较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人进步的动力,有时还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但是攀比也有巨大的危害,恶性竞争、资源浪费、过度消费、心理疾病。
好了,我的建议是尊重人性,尊重比较,多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也许既能满足人对比较的心理需求,又能减少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这两字上——成长。
默默地成长,不急功近利也不伤害别人,至于成功,那只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副产品。世界很大,每个人都可以过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