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讲过的命题,近期让我又想起来,是因为最近学习的事情。
我喜欢听课学习,是从2004年开始学习传统文化课程《幸福人生讲座》开始的,课程有台湾老师蔡礼旭先生讲解,这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后来也听过胡小林老师的课程,再就是关于佛教和儒家的一些学说和思想,真正大量的接触西方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从2013年开始,那个时候跟着著名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学习,在他的课上接触了罗辑思维,又开始听冬吴相对论,开始看大量的西方哲学及方法方面的书,再后来跟着雾满拦江老师学习,从他身上第一次开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联系起来学习,受益匪浅,2019年认真学习混沌大学的课程,对思维模型、底层逻辑的研究,让我一下子打通了很多事情,后来跟着赵雨林老师学习家庭教育的课程,短时间内把很多问题想明白了,而且做咨询的过程中快速积累经验,现在已经可以解决很多家庭的问题,已经开始帮一些教培机构做一些指导了。和赵雨林老师学习和在混沌大学学习有一点相同,就是都强调科学思维,偏理科生的思维,通过拆解、挖底层逻辑解决问题,效果非常的好。
这因为有了这样好的效果,反过来看传统文化的学习,好像觉得在解决一些问题尤其是难题的时候,实用性反而差了很多,但是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这几天在思考有个比较一般的课程,为什么受那么多人追捧的时候,突然找到了一些感觉:
从解决方法的角度,西方思维习惯将问题拆解,拆解到最小,然后解决,过程可量化,而东方思维习惯于整体看问题,强调感觉,强调用心去解决,不可量化;西方强调“研究”,东方强调“悟”;西方的方法比较“笨”,普通人也可以学习很快,而东方人的方法靠“悟”,普通人悟道的速度慢,对人的要求比较高。
西方科学思维强调可证伪,不怕质疑,擅长研究事物的问题;东方思维强调要“信”,强调反思,擅长研究人的问题。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传统文化学习中比较厉害的一点,当遇到问题时候,总去自我反思,对照与圣贤哪里有差距,不断的精进,很容易解决态度问题,尤其是日常的个人问题,更是如此。但是由于没有好的方法论,在解决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西方原子化思考问题的方式将问题拆解,解决起来就来的慢了。
想明白了这些,对于有些事情就不再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