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几时可否听说过别人跟你讲过一个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人们将这个神秘的定律定义为,一个小白如果练习一万小时的钢琴就可以成为朗朗;一个美术生练习一万小时的绘画就可以成为一名画功了得的画家。这个理论如此神秘以至于大部分都在尝试这个理论的路上。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事情,我跟大家算一笔账。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学习钢琴,按照理论表面所表达的含义,我们每天练习2小时钢琴。一周就是14小时,一个月就是56小时,一年就是672小时。最后达成一万小时大概需要15年。这样一听大家是不是瞬间想放弃了。
没关系,我们正常人也没有想成为音乐家的。我们对于那些专业学习音乐的音乐生算一笔账。一般音乐生每天练琴时间大概是7-8小时,咱们算他们全年无休,每天都是以这样的训练量练琴。最后达到一万小时定律只需要4年。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一个孩子从4岁开始学钢琴,走钢琴为专业的路线,当他在小学2年级就可以达到朗朗这种钢琴大师的水平这。你心动了吗?4年将一个音乐生培养成朗朗;4年再培养出来一个齐白石。
事实真正如此吗?如若果真如此,那恐怕一名音乐家出席音乐会的费用都要降低喽。一个不幸的消息,这一万小时如何使用,是造就如何成为大师的关键(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一万小时)。如果以错误的方式使用它,那很有可能最后连一个正常每天学习钢琴的成年人的水平都无法超越。
下面我们来讨论下这一万小时需要具备的特质:
一、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譬如说练习钢琴这件事情,与其说“今天任务是去改正弹奏中出现的错误”,不如直接明确地告诉自己去将哪个乐段连续不出错地练习几遍才算过关。如果仅仅设定一个模糊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讲这个内容是十分难以去量化和完成的。我自己曾经也有过一些这样的经历。记得当时在学习微积分时,老师让我在课后好好消化一下题目。“消化”正是一个没有办法去量化的动作,什么样算是消化了?要消化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如果在练习时没有办法回答这些细致的问题,那这就不是有目的的练习。在这个例子中有目的的练习应该是在课下把课上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再做一遍,看自己在哪一步卡住了,将知识点重新整理出来,针对薄弱点再做题目的补充练习。这样的一个过程下来才是让“消化”具体化,达到了有目的的练习。
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这一点相信是十分好理解的,如若我们将精力分散在很多事情上面,那么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做到有效。我自己以前就有这种不专注的经历:在背单词的时候喜欢一边背一边玩游戏,其实是给了自己一种努力的假象。到了对单词进行考察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掌握情况十分糟糕;反观游戏,在游戏中由于自己分心而犯下了很多低级错误,最后游戏也失败了。其实在不专注的情况下,我们无论是娱乐或是学习都无法有效地进行。不过这里并非讲我们生活中不能同时做多件事情,而是要对事情进行优先级的排序。对于成年人来讲,首先专注于工作,而后关注个人爱好才是较为合理的排序;而对于学生,学业一定是先于假期游玩路线进行关注的。因此,在有目的的练习中专注与排序都尤为重要。
三、有目的的练习需要反馈
反馈可谓是在做任何事情上想要取得进步的重要一环。厨师需要顾客的真实评价去改进自己厨艺;学生需要老师每次的小测成绩帮助自己快速调整学习方式与关注重点;初入职场的实习生需要老板的阶段性评价来提升自己的职场能力,获得更多晋升机会。因此我们需要一位“引导人”,其存在的作用是提供有效的反馈。如若连基本有效的反馈都无法给出,那么他/她对你的成长将毫无帮助。注意这里提到的是“有效的“反馈。如若得到的只是一个应付性的”收到“,”继续改进”等评价,那么这就是无效反馈。真正有效的反馈是指出你的问题,提供改进思路。这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方式。借用书中的话讲:“无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这个词在现在贩卖焦虑的大背景下被大范围地传播。但很多人对于“如何算作走出舒适区”根本不清楚。现在的“假努力”现象其实就是很多人错误理解舒适区的概念后造成的后果。以下这样的现象都是看似努力实则没有走出舒适圈:对照单词抄写一天;花费80%的时间抄写错题题干;手工键入excel的每一个繁琐信息。所谓“走出舒适区”就是让自己“不舒服”,直面挑战,直面困难。目前社会被称之为“专家”的人之中不乏“伪专家”。他们不过是重复一件毫无意义的研究,停滞不前数十年后获得一个安慰性的专家称号。而对于任何练习,一条基本的真理就是: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看过这些之后,不知道你对于一万小时这个“骗局”有了一个重新的理解。曾几何时我也认为一万小时定律是上帝为我打开的走向成功的捷径吧!直到深入了解之后我发现,其实它确实是一条捷径,不过不仅仅是时间这个基础配置,我们还需要上面提到这四条配置才可以让这个定律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