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考成绩发布的第一天,英语特级老师给家长和孩子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生命课。
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个幻灯片,里面是一个女孩从幼儿到大学成长的一张张照片。
本以为老师展示一个优秀女孩的成长范例,可当女孩的遗照出来时,所有人都震住了。
这时黄老师已泣不成声,哽咽着说:“这是我女儿短暂的一生,我在这里想用我女儿的故事告诉大家如何去珍惜生命。”
在黄老师眼里,女儿一路走来都很优秀,不仅仅成绩优异,还热衷于音乐,并且担任过校篮球主力队。
但在2009年,黄老师在荷兰留学的女儿就自杀了,这让黄老师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女儿为什么会选择在20岁结束生命。
其实黄老师女儿的自杀早有迹象,黄老师打开女儿的电脑,发现浏览器记录都是关于各种自杀的方式,在日记本中黄老师女儿也坦言自己已经受心理疾病折磨8年了。
可是这些黄老师都没有看到,黄老师关注的是女儿的学业成绩优不优秀、人际交往顺不顺利。今天她分享出来,是要告诉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
这是法治频道《夜线》的一个真实故事,看完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样的新闻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但当想到一个活生生的年轻生命逝去,内心依旧唏嘘不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前几年发布过一个报告:“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0至19青少年中约有15%的人有过自杀念头,在自杀者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 11岁和13岁(13.6%)。
而自杀最多的原因则是父母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是我生的,我有权利让他听我的,我有权利批评他,有权利对他大喊大叫。
有了这样意识的父母,就会打着“高尚正义”的目的,逼迫孩子做一系列不情愿的事。
“我是为了你多才多艺的发展啊”,于是家长们给孩子的双休日塞满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们忙得团团转。吉他课上完赶紧辗转到另一个地方上绘画课,绘画课上完马上切换到下一个场地上表演与主持课。
“你只有把这些题刷了,成绩才够上重点大学,你的前途才会光明。”于是,孩子工作日的空闲时间也被各种奥数、英语题填得满满当当。
很多人沉浸在自己对孩子改造的幻想中,称自己不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但你留意并重视过孩子的话语、孩子的语气以及眼神吗?
可是很多父母眼里只有成绩,根本意识不到孩子在想自己发出求救,最终让他们彻底地关上了他们之间的心门。
很多孩子做出极端的行为都是因为心理问题,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呢?
首先接受孩子的平凡。
相信有了孩子的父母,大多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们都只是一群普通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接受孩子的平凡并不是代表接受孩子的在某些事上的无能为力。而是它会降低你的期待感,这样你就不会只盯着孩子的成绩,不会老是想着我的孩子只有达到什么分数才算是优秀,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因为比起分数而言,教育更重要的是唤醒孩子对无穷未来的好奇心,唤醒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第二是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关注事件本身而不是去关注事件的结果。孩子成绩没考好,父母要关注的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或差错,而不是一股劲地指着孩子的成绩单大声批评孩子的不努力,马虎等。在孩子失败时,能够给予鼓励或支持,告诉孩子做不到一些事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接受失败,也是一份勇气。当困难和恐惧来袭时,要永远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
美好的教育应该是轻松的,快乐和充满力量的,我想这也是黄老师想给所有家长传递的。愿每个孩子都有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