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究竟是
所是(humanbeings,東方文化比較流行),還是
所做(humandoings,西方文化比較常見)。
「所是」或「所做」?
要追求眞正的、內在的我,還是忙碌、成功、外在的我?
究竟是哪一個?
生命設計認爲這是僞二分法。生命是永遠不可能「解決」的棘手問題,只需打造通往前方的道路,讓自己愈來愈能好好活著就可以了。我們認爲,用底下這個圖來想生命流程,是比較理想的思考方式:
設計生命時,
我們先從自己是誰開始(本書第一、二、三章),提出許多點子(而不是一直等、一直等,等到百年難得一見的點子出現),
接著試著做做看(第四、五、六章),
然後做出最佳選擇(第八章)。
過程中(包括做出會讓自己踏上某條人生道路數年的選擇),相關體驗會培養、運用到你的人格和身分認同,進而讓各面向開始發展——你會更成爲你自己。
如此一來,你開啓了十分有效的成長循環,自然而然從
「是一個人」(being),變成
「做一個人」(doing),再來是
「成爲一個人」(becoming)。接著再次循環,
「更接近你的你」(你的新的所是〔being〕),開始做(doing)下一階段的事,如此無限循環。
若擁有正確心態,生命的每一章——不論是大獲全勝,還是痛苦又失望——都能持續推動成長循環。用這樣的觀點去看事情、體驗事情,就永遠能在這場「在世上找尋並參與自身生命」的無限遊戲中獲勝。
上述的心態,是失敗免疫疫苗的重要成分。
生命设计思维18
無效的想法:生命是有限的遊戲,有贏家,有輸家。
重擬問題:生命是無限的遊戲,沒有贏家,沒有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