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宝宝,妈妈从老家赶来照顾我。妈妈来的时候把在家里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比如不停地铺排东西而不擅长收拾,比如炒菜喜欢炒得过熟,还比如一些口头禅一些说话习惯等。以前每次回家只是住段时间,就像个客人,爸妈是主人,就没觉得这些习惯有什么。可是一旦她在我们的小家里行使那些旧有的做法,我就看不惯了。开始还是委婉、礼貌提醒,继而是大声强调,最后演变成变声的吵吵。有时甚至母女都气得掉眼泪。当然这也跟产后情绪化有关,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母亲是家里的爱女,上有两个哥哥,从小受到宠爱,自尊心特别强。在我们家,虽然大事是父亲说了算,可父亲是沉默的山。什么事只有母亲唠叨的份儿,绝没有父亲还嘴的份儿。或许是父亲让着她,不理她,从不跟她争。但这些都让母亲“作威作福”惯了,她怎么会听我说呢,我说一句她有十句顶过来,她的口才比我好多了。而我竟然也继承了母亲无比傲娇的自尊心。在母亲面前,我发现我把后天习得的礼仪教养全抛掉了,一下回归到我在原生家庭的那个样子。母亲住了两个月走了,换成了婆婆。在婆婆面前,我发现,老公也回到了他在原生家庭的那个样子。他说话很大声,动不动发脾气,还不会像我俩那时哄我,跟我认错,却对他妈百般讨好。这些都让我既反感又无助。在这种情形下,我读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
这本书对我来讲有些浅显,我用一个多小时就快读完了。然而她说的有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在此总结一些让我豁然开朗的基本思想:1、家庭里面应是珍惜原则,不要把工作时的权利原则搬到家里来。珍惜原则要求家人要注重对感受的沟通理解,而不是要给对方提建议。当然文章里是有故事的,我不引用文章的故事,我说我家的事儿,每次我兴致勃勃地跟老公说起什么,他经常不由自主地给我提建议,甚至还打击我。我的好心情瞬间低落。我给他说过我的感受,要他注意。可是他总忘记。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总给人泼冷水的家庭。婆婆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她从不说“好吃”而说“不难吃”,什么事都是“还行”。你给她说点兴奋的,她很漠然。一副不相信无所谓的样子,甚至她根本不会笑。老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不自觉地也是给人提建议或者打击人。2、有公婆儿女的几代人,要记得夫妻关系才是核心关系。如果夫妻关系不够核心,那么必然引起其他矛盾。比如说,婆婆来了,我给她买酸奶喝,这是我的好心。可是老公却一再表现,又是嘱咐婆婆喝,又是嘱咐我买,婆婆妈妈。好像那是他妈,终究是他对他妈好。我自然慢慢的心凉。我懒得买时,老公又买,我就心里不舒服。他不顾我的感受,继续任意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事儿。这些都没有把我们小家庭的夫妻关系摆在核心位置。这又不是在他们家。虽然我不会跟婆婆吵架,可是我肯定会跟老公闹别扭。而他因为妈在也仿佛回到了他的原生家庭,对我不管不问。我就更加不能释怀。书上说想让孩子孝顺,只要不管他,他就会想法讨好你。想想老公的成长环境,就是因为父母给他的安全感不够。3、分离才是永恒的,离开父母,也让孩子离开你,一定要珍惜你的伴侣。如果孩子不能好好的分离,就会造成他将来的问题。孩子不是你的,让他自由成长。你只需给他恰当的爱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