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的洁本与足本我都看过了。有人嗤之以“幼稚”,有人说“太假”,有人为女人感到悲哀。我很强烈的感觉到:女人是感情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在女人的世界里,感情是第一位的;在男人的世界里,感情永远不可能是第一位,事业是第一位的。而另外一个强烈的感觉便是悲凉,为王佳芝的命运。
我不知道是李安的意图还是张爱玲的意图。张爱玲的小说中,应该是更多地要表现女人的命运,当然,政治色彩是模糊的。但似乎李安导演的电影给我更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李安要表现的是正义的未必正义,往往以正义的名义行非正义的勾当。
电影中,我们看到,一群“爱国青年”未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就想刺杀汉奸头子。而他们最终想出来的便是美人计,充当诱饵的是不谙世事、无依无靠的王佳芝。当确定下方案后,就让王佳芝想尽办法去接近易先生,试图找机会“做”了他。而当王佳芝把易先生引到住处时,里面埋伏着的邝裕民等人,却是紧张得几乎乱了阵脚。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只是一群学生,但就凭着这一腔热血就想完成义举?而更荒唐的是,为了不让易先生起疑心,王佳芝不得不将自己的贞节先献给了猥琐的梁闰生,而不是心中略有所属的邝裕民,这是很可笑的。小说中说的是梁闰生有过经验。就因为这理由,王佳芝就得把自己的贞操给了自己心里反感的梁闰生,而她心中原有的对邝裕民的纯真情感也就这样被葬送了。从这一夜起,王佳芝已经与她的那一帮“同志”分离了,她看不出自己牺牲的意义,她或许更感到了自己所谓的“同志”的残忍、懦弱。当得知自己的牺牲可能因为易先生的离港而变得毫无价值时,她更是彷徨了。一群所谓的爱国青年,为了所谓的正义的事业,置一个弱女子的情感、尊严、命运于不顾,这种正义又是什么正义。
回到上海,本想平静地生活下去的她,不幸又遇上了曾经的“同志”邝裕民,且再次被委派以未完的“使命”。地下工作者吴的口气强硬、蛮横,丝毫不予她以商量的余地。在她极度矛盾请求赶快结束这一切时,对方却置她的请求于不顾。我实在看不出吴所代表的“正义”又在哪里。
在“同志”的团体里,丝毫感受不到温暖的王佳芝,又能在哪里找到暖意呢?只有在她不得不曲意勾引的易先生那里。我看李安在电影中用了几场激情戏,这是这部电影很被人诟病的,我对于已经极有名气的梁朝伟和正年轻的汤唯愿意这样表演感到很惊诧,但我想,我可以理解李安,李安曾经说过,虽然用了这些激情戏,但还是没把他要表达的意图表达出来。李安要表达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李安试图通过这几场激情戏以表现王佳芝的爱与痛与绝望。不仅是王佳芝,身为汉奸头子的易也是如此。他说,他看到每个人的眼里都是恐惧。王佳芝和易一样,都是没有未来的,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他们的内心充满的是寒冷,是恐惧,因此,在床上,两个肉体的紧紧拥抱纠缠,即使如此,他们心中的寒意也无法消除。越是感到绝望,越想抓紧对方,这,也许是李安想要表现的吧。
而当看到易给自己买的是极其难得的“鸽子蛋”时,王佳芝骤然觉得,身边的这个男子是爱自己的。其实之前她已经在恐惧中不能自主地对易产生了感情,才会急切地请求吴快点把这事情结束了。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动了情。那温柔的眼神,那轻轻的问语,再加上那一枚“鸽子蛋”钻戒,诚如我的女朋友们说的,哪个女人抵挡得了这样的诱惑?女人正因为太过痴傻,很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狱,王佳芝便是因了易的柔情——当然,仅仅是她自己认为的柔情,相比邝裕民等人来说的柔情——不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连带着那几个同学一起受难。
且不说易对王佳芝是否有真情,我想即便有也是昙花一现的,这从他最终毅然决然地签署的枪决意见可以感觉到,但王佳芝至死是否后悔呢?在临刑的那一刻,她会想些什么呢?依我个人之见,她不后悔。她爱过,她也得到过刹那的温情。比起邝裕民等人,易给过她的,她已满足。
以正义的名义,事实的真相却往往是丑陋的。不仅在《色,戒》中我感觉到如此,《投名状》中,大哥坚持屠城时也是如此,几十万被二哥劝降的太平军降兵,就因为他的一个看似正义的理由全被屠杀。再联想起《中国人史纲》里,历次的起义后坐上王位的曾经的起义领袖们,所干出的事也仍然是令人齿冷的。进而有朋友指出,你看看我们的生活中,以正义的名义做不正义的事情的情形会少吗?呜呼!我不敢多想了。或许,我这“以正义的名义”为题写下的这些感想,何尝不也是在做着“以正义的名义”的姿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