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且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是在一瞬间突然变老的。”
我倒是没有感觉突然变老,却是真的慢慢变老——不论自己如何否认,如何诡辩,我总是发现时间流走的痕迹。在某个斑驳的墙上,抑或在某个长大的影子里,甚至在某一首熟悉的歌里。
某天电台的节目主题是“因为一首歌一跃而红的女歌手”。男主持用干净而低沉的声音娓娓道来,一段介绍一段音乐,耳边缓缓流淌出来的是梁静茹、孙燕姿、王心凌、张韶涵、SHE、容祖儿……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我爱上让我奋不顾身的一个人,我以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世界。”
“第一次爱的人他的坏他的好,却像胸口刺青是永远的记号,跟着我的呼吸直到停止心跳。”
“有的人说不清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
“我盼有一天能和你相见,骄傲的对着天空说,是借着你的风。”
……
这些歌词,我都没法用念的,只能用唱的。千禧年后这几位歌手正当红的时候,我正上高中上大学,那是对一切新鲜事物最敏感最有学习能力的阶段,一首歌听个两三遍,基本就学会了。
简直不要太有共鸣的我一直在想,这期电台节目的编辑和主持,肯定是和我同一个年代的。然而“年代”这一个词却把我吓了一跳,像是被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西敲中了。因为我一直觉得,“年代”这个词,是那些老人们在无可奈何时,用来回忆或者用来依赖卖老的陈词滥调。而现在,我却不由自主的自己用了起来,并悲哀的发现,除了这个词,我想不出来更好的。
小时候,我以为历史书里的人物都是过去的,直到老师说到伊拉克的阿拉法特居然是个活着的人,我当时的神情,大约和听说木乃伊复活一样的震惊。而我现在开始用“年代”一词,一样的震惊,一样的开始感叹时光老去。
彼时我们在五环路上走走停停,暮色渐渐降下,和着微凉的空气,把这个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包裹起来。歌声伴着星星点点的灯光,骚动着记忆深处,许多事、许多人、许多时光,就像是住在了那些歌里,平时被封印了起来,而那一刻,却被打开了,在我脑海里温柔缱绻的say hi。
初中的时候盛行随声听和卡带。试问谁没有以“学英语”为借口,问父母要钱买随身听呢?除了听“Hello, I am Hanmeimei, Nice to meet you.”之外,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听流行歌曲。教室里,操场上,到处可见把Walkman挂在身上,耳朵里塞着耳机的人。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pad,最大的娱乐,就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听音乐。如果两个人能够共用一副耳机听同一首歌,那简直就是友情的最高境界,或者是爱情的萌发阶段。
在土里土气的我眼里,有个女老师简直就是集优雅和美貌于一身的女神,她微微勾起嘴角,微笑便像莲花一样绽放开来。一堂音乐课上,她教我们唱了一首歌,“我想我是海”。她的声音没有惯有的女生的高亢,稍稍低沉,却反而更好的诠释了这首歌。“我想我是海宁静的深海,心情随风轻摆……”,我们一群小屁孩跟着唱时,大概只是比年三字经多了一些音乐的韵律而已。那时的我们并不能明白,歌词描述的是怎样一种无奈和释怀。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得到了最初的流行音乐启蒙。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本歌词本,上面抄写着最流行、最喜欢的歌,贴上装饰,画上图案,爱惜如珍宝。每一天晚自习开始前,文艺委员清一清嗓子,“‘我的心像软的沙滩’,预备唱!”然后稚嫩的歌声开始在教室里回荡……
流行音乐的大门就那样在年少的我面前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羽泉的《冷酷到底》,动力火车的《当》,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以及伴随整个青春期的,华语流行音乐的鼎盛时代。
高中的学校门口有许多的店铺,贩卖文具、书籍、磁带、零食和许许多多学生喜欢的东西。为了招徕生意,他们总是把流行音乐放到很大声。当时SHE那首“Super Star”就是以这种震天响的方式,进入我的脑海并不断循环的。至今我听到这首歌,都能想起来校门口那个巨大的黑色的音箱,不厌其烦的宣泄着所有的压力和张狂。
满大街都是F4的海报和《流星雨》的歌声。校园广播是林俊杰《星空下的吻》。书店里播着周传雄忧伤的《黄昏》(那时他还叫小刚)。教室里有人偷偷把老师录音机里的英语磁带换下,周杰伦唱起听不懂歌词的《以父之名》。宿舍里播着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运动场上李健缓缓哼唱《中学时代》。一个人的时候,翻来覆去听朴树的《生如夏花》。至今仍不能忘记第一次听到许巍的《礼物》的感动。蔡依林唱着《布拉格广场》,和周杰伦满是交集。刘若英的《后来》依然是伤感主打,温温的暖暖的像是一杯奶茶。
所有的这些音乐,和那段时光纠缠在一起,进入到了血液里。所以,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总是会想起来当时听着同样歌声的她、她、她,一起挽着手走在三月草长莺飞的校园,一起捧着炒年糕走过宽阔的操场,一起抱着满满一摞书走向教室,一起吐槽不自由的高中岁月,向往美好的大学时光。
那个时候,一切都来得及,一切都充满希望。
有时候,音乐是一种有魔力的存在,它会把当时的一些人一些事,锁起来,然后在某一刻,又不经意的绽放。
听孙燕姿的《遇见》,回想起的是向往爱情的青涩。听王心凌的《爱你》,想起来的不是她MV的粉嫩的装扮,而是初恋时的美好时光。王力宏的《大城小爱》,记录了大学时一群人制作材料、拍摄视频的那段日子。南拳妈妈的《水晶蜻蜓》则是忧伤时候的镇定剂。感情遇到无法释怀的心结就听蔡依林的《倒带》,任凭泪水洗刷自己。
高兴的时候,耳边响起梁静茹的《暖暖》,重新相信世界还有残留的温存。复古的时候,周华健的《风雨无阻》中八音盒的前奏,幻想一生只爱一个人的古老爱情传说。而当《越长大,越孤单》的音乐响起,脑海里看到的是KTV里好友伤感和平静的模样。
我们要靠周杰伦的“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去疗养那些明媚的忧伤,需要苏打绿“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来补全对爱人的期待,也会用陈绮贞“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但不能喜欢太多”来治愈自己,有时候还要用许巍“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时间的繁华”来完成对远方的向往。
一个人、一本书、一个MP3,就能安静的度过一天,心里有时候躁动不安,有时候又不起波澜。大学面临的未来就像是隔着玻璃,仿佛抬头可见,却又触手不及。唯有一直伴随的音乐时光,缥缈又真实。
有人戏称,小学生是一队一队的,中学生是一堆一堆的,大学生是一对一对的。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研究生和工作后,不论世界如何热闹,角色如何转动,我们终究要开始面对自己。
读研后我总听王菲,特别是那些冷门的歌曲,《开到荼靡》、《单行道》、《出路》,不曾大红大紫的歌,但是却总是不经意的撩动心底的小情绪。也顺便开始听了The Cranberries.同样空灵的声音,释放的是不一样的灵魂。还有许多不热门的歌手和歌曲、国内的国外的,找到一首不为人知的好歌时,就像是发现一座宝藏。大概是那个时候,自我意识逐渐开始觉醒,无意中,我开始寻找的是内心的安定。
工作后,基本时间都贡献出去了,听歌也很少,印象最深刻的,是田馥甄从SHE单飞后的《My Love》专辑,少了SHE时代的稚嫩,多了一份文艺和自省的气息。上夜班总是单曲循环《魔鬼中的天使》和《My Love》,手边不停的工作,心里却前所未有的宁静。
曲婉婷的《我的歌声里》红透半边天的时候,我却并没有半点感觉。后来电视里大兴歌唱类节目,浓浓的怀旧和复古情怀,却少有新歌能够打动内心。在KTV里依然不自觉的选择“老歌”,那一瞬间我才惊讶的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把自己悄悄封闭了起来。而这种封闭,在结婚生娃后达到了极致。一度,我脑海里能够想起来的,也只有《两只老虎》和《数鸭歌》,是悲伤,还是无奈?
想起来研一的时候和朋友去唱歌,来了一个大一的男生,他肆无忌惮的嘲笑我们,你们太out了,怎么都唱些老歌!天知道,我们从来不认为那些歌是老歌啊,难道不是昨天还在唱的吗?怎么突然就变成老歌了?
可是掐指一算,刘若英的《后来》居然已经16年,周杰伦的《东风破》也已经13年,前文提到的那些歌,哪一首没有悠久的历史了呢?
我们不愿意承认一首歌变成了老歌,就像是不愿意承认老去的自己。
如今听李荣浩和陈粒甚至TF boys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想,现在的流行歌曲,又是怎样在正值年少的人心底,刻画下一道又一道或伤感或深刻的印记的呢?等这些歌老去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又会有怎样的涟漪?
“灯熄灭了,月亮是寂寞的眼,静静看着,谁孤枕难眠。远处传来那首熟悉的歌,那些心声为何那样微弱……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随着我们生命起伏一起唱的主题歌。”
李焯雄、李宗盛填词,周传雄作曲,周华健演唱的这首歌,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也许,正是这样强强联手的阵容,才能把我们心底,对于音乐的记忆,和音乐对我们的影响,刻画的淋漓尽致。
原来,老去的不光只有那些歌,还有我们自己。唯有回忆和时光,立于不败之地。
在随身听无处可寻,MP3销声匿迹的年代,一部智能手机已经代替了所有有形的书籍、音乐和相机的载体。流行音乐没有了火爆的唱片市场的滋养,逐渐没有了以前的雨后春笋的感觉。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
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我们,也难免会有迷失之感。在钢筋混泥土搭建的世界里,我们逐渐有意无意地把那一颗柔软的心包裹的越来越紧,避免了伤害,却也避免了感动。
好在,那些被刻进岁月轮廓的歌,一路陪伴我们走来。直到许多年后,哼起那些歌,都会想起那些物质清贫却有笑容,不自由却有希望的旧时光。时光里住着那些我们珍惜过的友情、爱过的人和曾经的自己。
那些歌、那些人、那些时光,有时候感觉被我们弄丢了。但同样的旋律响起时,曾经的悸动和情怀又重新鲜活起来。原来,他们早就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一直和我们并肩向前,在辽阔的岁月里不曾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