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通俗翻译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 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 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词语备注
复次:这里是退而求其次的意味在里面。因为佛告诉须菩提第一次解释,须菩提没有听懂,所以退而求其次的再进行解释。
菩萨于法:菩萨修行佛法,菩萨内布施的法门。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此心应该随时随地的无所住,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处无所住。是让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布施,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不住色布施: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这里的含义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分别代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觉。说明在布施的时候,也要将六根放下进行布施,不能掺杂进去个人的任何情感和感受。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菩萨应该这样进行布施,不执着于表相来进行布施。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个修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就有不可思量的大了。福德分为两种,一种是鸿福,一种是清福。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另一种是出世间的法和福德。
于意云何:是不是这样呢?
东方虚空:可以理解成整个东方的空间。
四维上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上方和下方的空间。
如所教住:按照我教你的方法来进行修行了。
我之愚见
再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这里,第一句是“复次”。含义是,前面已经解释了这么多,如果还听不懂,那就再退而求其次的来进行解释。
所以佛祖是拧不过须菩提的再三要求,一再二再而三的帮助弟子们进行答疑解惑。实际上须菩提的年龄是要比释迦牟尼大的,释迦牟尼是在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然后整个余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而须菩提是在这个阶段被佛祖的才学和思想所折服,自愿放弃荣华富贵跟随释迦摩尼一起修行的。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句也是第三品的品名:妙行无住分。无住的意思不是说没有住的地方,而是说心中应该无所执著。行于布施,行动在布施层面。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基本上佛学将我们人的所有感官全部都涵盖了,指的是色身、声音、香、味道、触觉、思想意识。那么对应的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头脑。那么就不让我们执著于这些自身的感官上。
不住于相,上一讲我们讲了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不能执著于四相中。
下面佛祖又说了,如果能够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后面有形容了四维空间的大小究竟有多大,最后点出关键: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也就是说,如果菩萨能够无住相布施,福德也是非常大的,不可思量。
该品的中心就是佛解释了菩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究竟有多大。那么菩萨应该怎么去修行。
对于现实的我们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俗世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好的生活。其实群里的老铁跟我说,群里本来就是一个大家都在逞强、争强好胜的表达自己的求胜欲的地方,你写佛经有用吗?谁去来看?有什么指导意义?
其实我想说的是,两者并不冲突,我其实也在学习心理学,心理学指出:人的生命力来源于三个地方,分别是性、攻击性和自恋。只要人还有生命力,那么支撑生命力的必然是这三个方面,那么在我们的剽悍读书营,我都能看到大家的自恋,这就是好事情,因为人都愿意被别人看见,和觉知。如果总是不被看见,被发现,生命力会变成黑色生命力,带有破坏欲。这是不好的,容易将这部分压抑到潜意识层面中去。所以我说,这些都是好的。
《金刚经》是解决普生大众的烦恼的,能够直击面门的告知我们,你烦恼的根源在哪里,想要解决这些烦恼你应该怎么去做,如何去修行。就拿这一品来说,如果菩萨不能不住相布施,那么总是着四相,心中总是有太多贪欲,那么势必会烦恼。人性中的贪嗔痴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所在。那么对于剽悍读书营的老铁们的指导意义,就是能够解决大家的焦虑、不安、懦弱、甚至放弃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