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记忆
第十九节 办族谱
看看1964年,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就感受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宭镜已经渐渐的退去,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全国展开。英勇保护公社羊群的蒙古族小英雄龙梅、玉荣的事迹见诸报端。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公演。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逝世。这些记忆犹新,拨动心弦的往事,无法忘怀。人们觉得那年的田野绿了,天更蓝了。生活也过的更有滋有味了。
这年冬天,赵氏家族酝酿筹办族谱的事终于拉开了序幕。满族办谱那可是家族内顶大的事,族人也非常看重。用书上的话说,“满族家谱又称族谱,是记录家族世袭和重要人物的表册,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历史,家族渊源与发展的记录档案”。从这里就足以了解到修谱对家族和族人的重要意义。这事可不亚于官家修史。办谱可是个操劳人的活,族中的每一支儿都不能缺席,办谱中涉及到的各事项都得周密考虑,吃喝拉撒睡都得安排妥当,乡里乡亲的都过来帮忙,族人里头脑活份点的都会分点事。二哥是办谱的召集人。这也是家族使然,他是族中长子长孙,也就责无旁贷了。因为这事可把二哥忙坏了。二哥在屯里当书记,大小也是个头,白天忙公家的,晚上忙家里的….。
满族人有寻根溯源的传统,更有水有源,树有根,人寻祖的信念。父亲也常和我们讲,我们家族是满人长白山那支儿上的,老姓爱新觉罗氏,镶蓝旗,是大尾巴肇的后裔,后改姓为赵氏。
祖上是老汗王,这人雄才大略,智勇超群,英勇善战,传说他脚心长有七颗星,可以出神入画。据说长的英俊威武,坐骑大白马,马下一条大黄狗,朝廷追杀他,他先是头朝下睡觉,后又顺风拉屎,追兵发现这是个傻子就放了他一条生路。还有一次追兵就要擒住他了,慌乱中他躲进芦苇荡里,追兵只得纵火焚烧,他的大黄狗把身上沾湿在汗王身上打滚,保住了他的姓命,最后大黄狗累死了。狗成了老汗王的救命恩人,最后他下旨,不能吃狗肉,不能戴狗皮帽子,后来就成了满人的规矩。
满人办谱是很讲究的,不是随便说办就办的,要选择在虎年或是龙年,也有选择蛇年的。
一九六四年,正是龙年,那一年我九岁了。
办谱用的家谱也有讲究,家族富足的一般会采用谱书。而像我们南兰屯的族人,还是属于清贫一点,一大家子中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显赫人物,修谱就采用宣纸图表的方式,列出列祖列宗的延续形式。修族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家族里发生重大事情或族人里有光宗耀祖的重要人出现,也可以采用办谱的形式来聚集族人庆贺。一般富足人家办族谱采用谱书和谱册,清贫一点的人家办族谱则采取的是谱单、谱表。
满人家族中有个传统,女人不能入谱。修谱只登记各族人中,生养的男丁。
入谱的男孩以名字中范兴、景、海字排序区分辈分。据说祖上先前确定的家族辈分排列顺序是肇、兴、显、景、海等。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家族办谱,觉得很特别也很热闹,就像春节过大年。来的人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是老赵家的人,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这次办谱大办三天,杀猪宰羊还不算,还吃一种把碎猪肉加小米搅拌均匀用大铁锅煮熟的米饭叫和(huo)饭。一般来客和小字辈的家人、孩子们,坐流水席。长辈或有威望的客人都要上炕坐定火锅伺候。
办谱的地方在大娘家,那时二哥文清是赵姓家族最大的官儿了。他也是方园十几里或几十里的同宗同族同姓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办谱的前一天,远方的家族亲人就络绎不绝的从四面八方赶来,不是办谱这么重要盛大家族集会,远方的族人是不曾轻易谋面的,办一次谱就更增进了亲人的沟通和联系,维系着族人间的凝聚力。亲人们見了面还是用作揖打千儿的老礼节相互问候,他们面带微笑和颜悦色。
办谱也是修谱,族群中生老病死的事情都要在修谱时相互沟通,并将标注生者,修正故者。
办谱仪式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叫叉玛(祝神人),他用满语表达满人敬奉萨满,祭奠神灵,表达后人对先祖的敬意。他必须是族中会说满语会写满文会扭腰玲的人。更是族人里最有威望的人。这个人就是江西(九站通溪渡口)菜园子我大爷,家住在松花江边,世代以打鱼为生,他是我们二太支儿最有文化,最有资历的老人,办谱那年他己经七十多岁了。
大爷其貌不扬,少言寡语,眉毛上翘,眼里有神,皱褶着眼皮,眼角处经常流着泪水。我父亲这辈子对两个人毕恭毕敬,一个是一奶同胞的姐姐,那是姐弟间的情缘。一个是菜园子我大爷。一家子中,大爷和我们走动的多,我们隔江相望,经常来我家送鱼,我父亲每次见到他都谦卑的弯腰,低头,单腿跪地,给大爷打千。双手接过他手中的东西,轻轻的参扶着大爷进屋,然后脱鞋,请他炕头上坐,还要把烟笸箩拿到他跟前,给他装上一袋烟。记得小时候,大爷从松花江里打到了一条大鱼,赶早就送到我家,累的满头大汗,那条鱼比我都高。那天爸爸留他吃早饭,他说啥也不吃,只是说过江就到家了。大爷每次来我家送鱼,从不在我家吃饭,就是愿意和我爸爸唠嗑,唠完嗑就走,就是赶上饭顿也不上桌,他老是那句话,过江就到家了。
大爷是有文化的人,他是萨满信仰的传承人。他人总是那样安安静静,讲话慢条斯理。话调平缓,为人谦和。
我们南兰屯及其附近的赵氏家族,从祖上分主要有三支。大太支,二太友,老太支。二太支人最旺。我们属于二太支的后人。听我父亲说,他们大多居住在乌拉街、前富尔、后富尔、亮屯、江西菜园子和罗罗屯(我也说不清这地方在哪里),吉林市区也有零散居住。
正式办谱那天,江西菜园子大爷如期而至,他承担着办谱中与先祖和神仙对话的角色,他又说又跳又歌,用听不懂的满语表达后人对上天,对神灵的敬仰。他反穿着羊皮大廠,毛朝外,腰上系着红带子,这腰带可是有说道,据说这红腰带是皇上赐给祖上的,祖上听差从沈阳帅族人来到吉林打牲乌拉,把那红腰带留在了沈阳,现在扎在腰上的红绳,只是表达皇上龙恩。这腰上除了红腰带,还系着一圈腰铃,腿上脚脖上都记着铜铃,头戴一顶怪怪的尖帽子,脚上穿着兀篓鞋,一手拿鼓,一手持锤儿,边舞,边唱,边说着满语。族人顶礼膜拜列祖列宗,祈求神灵保佑。院子里三层外三层挤的水泄不通,就跟唱大戏似的。数九寒天,大爷跳的热气腾腾,头上冒出的热气和冷空气相遇,帽子挂上了白霜,连胡子眉毛都变白了,七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还是很灵便。跳萨满要按照时辰进行,这老爷子虽以古稀之年,做起叉马却依然精神饱满。
按家族规矩,女人不能入谱。在家族事物中也要体现男丁优先。
我同辈份的男孩名字范“景”字。我下辈男孩范“中”字,我和我大侄子是同年出生,父亲给我启的名字叫“赵中立”。老哥长子出生后启名没按家族辈份序列,而是另启名赵玉立,这就无法上谱,只有按“中”字才可以入谱,所以入谱时把“玉”换成了“中”字,谱上登记“赵中立”,这样一改就和我的名字重叠了,按照家族说法,女性与男性重名时,女孩要让给男孩,所以我这个小姑姑只能重新更名将名字让给大侄子,父亲又按照出閣的两个叔伯姐姐范“瑞”字给我启了新的名字“瑞华”。
办谱的事,热热闹闹的过去了,最后侄子用我的名字顺利登记入谱,而我只能更换新的名字。办谱过去不到两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立四新”的方式席卷全国。办族谱也纳入了“四旧”的范畴,自然而然没有人再敢提起,更别说操办了。我家的族谱也不知流落何处。虽然我是女流之辈不能入谱,但也希望家丁兴旺,我的族人都在何方,我的祖宗是谁?我的根在哪里……。
时光瞬间走过了55年,妹妹告诉我,咱们满族老赵家办家谱了,办谱那天来了很多镇里和区里的领导,听说省里还来了一位民俗专家。他说办谱是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她还告诉我,老赵家的女人也可以上谱了。
2015年4月12日,我看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文化传承人刘厚生刊文《吉林赵氏家族始祖武木普满文墓碑的重要价值》。
在龙潭区金珠乡南兰屯的一座古墓旁发掘出一通满文墓碑。
立碑时间是清嘉庆二年正月初七日,即公元1792年在2月3日距今215年,碑阳面汉文有“始祖赵公讳武木普之墓”,其中的赵公是指武木普姓赵,而满文没有赵公字样,这说明最迟在嘉庆初年武木普的后代子孙已经使用汉字了。
赵氏家族老姓伊尔根觉罗氏。努尔哈赤将其征服后编入八旗,隶属满洲镶蓝旗。曾居赫图阿拉南杂木等地,后迁至盛京东南榆树堡。顺治四年(1647)年武木普奉调吉林打牲乌拉膺差率旗人定居于松花江西岸之通溪屯,三年后迁江东卜地燕居,定名日镶蓝旗屯,始立宗谱,以武木普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