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大学的时候,卢同学就极力推荐我看这部片子,而重度拖延症患者的我一直没有去看,直到家里附近的影城近日试营业,免费播放经典影片,看到《肖申克的救赎》的排期,果断约闺蜜去,闺蜜说:“这是我每年都要看几遍的电影。”回来后发朋友圈,师兄评论“看了不下30遍。”
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之所以经典、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有原因的。
影片讲述的是某银行副总裁Andy因为被冤枉杀妻,而被判处终身监禁,刚到肖申克监狱的第一个月,他与所有人保持距离,慢慢观察,后来他托Red帮他买了一把小铁锤,开始了他漫长十九年牢狱生活。
1947-1966年,Andy的工作从洗衣房到图书馆,再到帮人报税,平时还教Tommy读书、帮其他“同事”考取高中文凭、磨石头(当然还有挖地道),他一直让自己“很忙”,也让自己与监狱里的其他人很不一样,就像后来Red说的,有些人注定会冲破牢笼,飞去他该去的地方。
为了改进监狱的图书馆,Andy每周给洲议会写一封信,六年后被洲议会以200美元和几箱旧书打发后,他开始每周写两封,直到洲议会同意每年拨付500美元资金支持图书馆建设,从而图书馆规模越来越大,图书分门别类摆放,桌子椅子干净整洁,还可以听音乐,让监狱里的人尽可能过着“像自由人一样”的生活。
监狱长把Andy争取的图书馆作为自己的工作政绩大肆宣传,也由此向社区提供低价的劳动力,开启了他收受贿赂的副业。Andy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监狱长洗钱,他创造了一个“只活在纸上的”Steven,就像他有一天跟Red提起的一样,他说:“来这之前我有时候诚实得有点迂腐,而现在我成了大骗子。”
Andy计划越狱已经很久了,从他买的第一张海报开始,但是真正促使他做出越狱决定的,应该是Tommy被谋杀。他在电闪雷鸣的雨夜️,带着“Steven”的材料越狱了,穿过狭窄的地道、爬过恶臭的下水道、趟过河流,他变身Steven,取走了监狱长所有非法所得,到墨西哥的小岛,买一艘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男主人公Andy是一个特别隐忍、特别坚韧、特别有策略的人(很多人说这很“摩羯”),而他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修屋顶时以自己帮狱警报税的条件为朋友们换得啤酒,比如把狱警反锁在厕所里只为在广播里播放音乐,比如偷偷买了口琴送给Red当生日礼物,比如在Tommy放弃学业时帮他偷偷寄出考卷,比如在决定越狱时告诉Red一定要去大橡树下帮他拿一样东西……闺蜜笑称“这是一个完美的男人。”
从情节来看,这部影片其实也是小人物默默坚持获得成功的励志影片套路,然而不同的是它的表现相当真实。不得不说片子里的演员演技都很赞,从Andy听闻Red入狱原因的微表情,从Brooks半夜惊醒时脸上的虚汗,从监狱长被捕前苍白的脸色,从Red走过漫长丛林时身上的汗渍……还有演员从瘦到胖、从意气风发到沧桑(头发、皱纹、耷拉的眼皮及走路的精神劲)……这一个个表现手法都特别真实,细节处理十分到位,相比当下一些电影的表现手法,没有酷炫的特技,只以平淡的手法表现,循序渐进,把观众一点一点引入。
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应该是Red说的“高墙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刚开始你讨厌他,后来你习惯他,最后你离不开他。”就像Brooks得到假释后崩溃的心情一样,几十年的改造生活使他与社会脱节了,他从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文化人”变成什么都不会的假释老人,最后他无法适应新生活,在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多少人迷失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之中,这就像我们心里的肖申克监狱,呆在自己“安全区”范围内的我们舒适安逸,而多少人便在这个“舒适安逸”中丢失了对未来的目标与期许。
小时候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你还记得你的理想是什么吗,我记得我幼儿园时想当幼儿园老师、小学时想当小学老师、中学时相当律师……而到最后我都没有成为这些“师”,好像也就一步一个脚印走着,没有人再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而我,也答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生活还是要有目标的吧,就像之前网红文章《让你自己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并非一定要离开体制,而是让自己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中能保留自己,不一定会逆势而上,最起码留在原地,不要温水煮青蛙般随波逐流,到某个时候一回头,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肖申克的救赎,是Andy们身体的救赎,更是心灵的救赎,让自己继续折腾吧,趁着年轻,趁着有折腾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