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我喜欢看看书。书籍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多方面的,有教育类的,也有休闲的。最近读完了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掩卷沉思,细细品味,收获颇丰。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者他的理念。我被书中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了,从许多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定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做到不容易。正好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老师们送上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本书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老师有时候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工作不细致,想的不太周全。比如说,有一次学生在做课间操时,我在后面发现一学生在讲话,遇事立即上前批评了他。说他作为班干部不遵守纪律,还带头违反纪律,让他事后写检讨。那个男生当时满脸通红,眼泪也快溢出来了,觉得好委屈。后来经过调查了解,原来他是在提醒同学排好队,叫他们认真做操。我顿时为自己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一个多么精致的帮干呀,我居然不分青红皂白的为弄清真相就冤枉了他。事后我向他道了歉,并欢迎他多为我指出错误,约定我们一起为管好这个班级出谋划策,他欣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我很开心。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的鼓励,老师更应多想想办法,多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丝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班上有一名学生头脑聪明,但是很贪玩,学习不专心,上课也爱做小动作。开始时我经常提醒他坐端正,认真听课,但关注度不高,他坚持不了几分钟,又是原样了。后来我想总是提醒也不行,我换了一种方式“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了,作业也做得好,希望他越来越优秀,大家鼓励一下。”听了我的表扬,还有同学们的鼓掌,他立刻坐得端端正正的,后来做小动作明显比以前少多了。作业也慢慢做得越来越有条理性,越来越好。有好几次他都主动帮同学打扫卫生。看到他认真地背影,我好激动。他真的进步了,真的变好了。这就是激励的作用,这就是因人施教。教育学生时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因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就像“打开窗户说亮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我们的教育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掩盖问题。有时候学生迫于老师和同学的压力,暂时屈服,表面服从,一旦离开集体,他又露出“真面目”。这种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要做走心的教育。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行制度下,学校没有管理自然是不行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在哪里,管多少,哪里该严管,哪里该宽管,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
“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记得一次考试后,时间还充裕,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试卷,然后我报答案,他们互改选择题,因为英语选择题多,改起来没难度。换着改本身就是为了避免作弊行为。其实考风很好,没成想还是出问题了。有那么两个学生在交换试卷时相互提示帮忙改掉几题(老师报完答案后,先用修正带将错题涂掉,写上正确答案再打勾,这是他们提前约定的暗号)。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结果可想而知,这两个同学的成绩比平时上了两个档次有余。课后有好几个同学围观他们的试卷,我看到成绩惊喜之余甚是纳闷,其中一位同学最近是很勤奋的记单词、背书的,进步在情理之中,但进步的步伐也太快了点。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中,我明白了是咋回事,但我装作没事一样离开了。我边走边想,这件事肯定要解决,不然影响太恶劣了。在第二天他们来背书时,我先肯定他们的进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然后一对一聊到了诚信问题,采取逐个攻破法。我还说我最喜欢上进、勤奋和诚实守纪的学生,然后又谈到了他们这次的成绩及同学们的反响。后来他们终于不好意思承认了作弊行为,他们也后悔不该这么做。其中一位是班干部,我就引导他为同学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头改善班风、学风才是正道。我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相信凭借你们的不懈努力,总有一天有实力考到现在这个分数的。老师相信你们。”在他们离开办公室之前,还各奖励了一颗糖,是对他们勇于承认错误的奖赏。孩子不好意思的说声“谢谢”离开了办公室。我这次没扣他们的分数,还奖励了他们,这件事在他们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老师之灵魂。“师德”是师德之必备。但不能迷信“师爱”,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本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决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学生的问题而烦恼、伤心,甚至有时吃不下去饭;我也曾因孩子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我们该坦然面对,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引领他们去健康快乐的成长。教育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今后我会更加积极的思考,广于阅读,勇于探索,善于积累,尽可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而又有幸福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