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第四届幼教教研工作交流会,一时间大量的干货满满的挤了进来,十几专家轮番从各个角度进行交流,听的挺累,但收获颇多。今天晚上把江阴西郊中心幼儿园的徐芳园长讲座稍微整理一下。感觉她们的理论结合实践功底非常扎实,在讲座中通过案例《由“木棍生长”看“经验进阶”》进行详细介绍:
缘起:
园区保安伯伯修剪树枝引发幼儿兴趣,并围观。在征得同意后孩子们将树枝带回班级布置大树博物馆
树枝带回班级后,基于孩子的兴趣点,教师就开始对木棍进行低结构材料的预备研究,也就是老师先进行思考自身对这个材料的经验(我会想到什么?可以怎么玩)和孩子们可能的一些游戏行为?(结合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进行思考)(如:木棍拼搭、篝火游戏、用木棍玩角色游戏等)并预先进行材料的初步提供,做一个有准备的老师。
然后通过对材料收集、清洗、分类、整理,让孩子对木棍的表象特征和来源和用途进行了解,积累对木棍这样一个材料最初的印象,引发初步的探究兴趣。
接下去把材料投放到区域游戏中。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孩子的自主游戏,观察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已有经验。在其中,老师发现:孩子们拿到木棍,首先是开始进行拼搭,他们搭出:小鱼、风筝、船、大炮……,随着游戏的深入,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游戏有了变化,如:篝火游戏、拼搭、木棍取物、挑木棍……
但是,老师接着发现,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游戏内容特别容易转换,就是容易今天玩这个、明天玩那个,不够聚焦、连续和深入,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老师和孩子经验不同、兴趣不同,关注的点也不同,那么接下去要如何筛选?依据什么?发展什么?这一次老师把目光聚焦到幼儿经验的进阶上。幼儿经验的进阶有下面两个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最后老师把经验的进阶聚焦到了“木棍取物”上,接下去到观察案例继续推进着:有个叫浩浩的孩子用木棍的顶端小心翼翼的去顶端,反复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很着急,后来,他发现了材料自助柜上的夹子,把夹子往上一夹,变成了一个衣架,再试一试,成功了。这次的成功给了他信心和兴趣,老师又发现他经常在木棍的顶端变化夹子,老师引导:“除了夹子,还可以有什么材料和木棍结合出着各种造型。”于是他又找来其他材料进行尝试,浩浩的行动也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大家一起设计出各种适合取物的木棍架子。
在上面的案例中,发现孩子对简单的连接感兴趣,能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连接,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机会,同时老师也在思考,在这个机会里蕴藏着哪些学习的可能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