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标点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星辰、走向大海
——《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分享
【旧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新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阅读文本,你会发现,这一版的课文,对写雪景这些文字是作为一个句子来处理的。而以前的版本,是做为两个句子来处理的。于是,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就出来了。
师:以前的版本,在“上下一白”处是句号,现在的版本处理成逗号。请大家反复读这些文字,说说哪种标点处理方式更好。
生:旧版本句号好。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刚好可以喘口气,说明打句号,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其实是就一节课的活性因子,起着暖场的作用,一般其答案的思维含量都不高,但它却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其他同学思维的窗户。于是,我表扬。
师:你能从自己阅读的直观感受说起,很好。你注意到了阅读时用气的问题。
生:我也觉得旧版好。这个地方打句号,可以让读者在思维上产生一个停顿,读者可以利用这个停顿的时间去展开想象,对眼前的雪景展开想象。
看,第二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其实是受到第一位同学的启发,沿着第一位的思路,往前又走了一小步。他已经由“喘口气”的生理反映联系到了阅读的停顿问题。他能认识到此处的停顿不仅仅是生带的一个自然反映,其实更是思维的一个活动机会。这位同学已经认识到在语音停顿的时候,人的思维其实没有停顿。语音停顿为思维的活跃提供了基础。这多么朴素的认识啊。
生:我觉得新版好。新版的逗号,并不会妨碍读者对雪景产生想象,甚至它更能让读者融入到文字中的雪景里去。读到“上下 一白”眼前展开的是天地浑然一体的感觉,在这个大环境之下,读者的视线是至上而下的,自然就看了湖上,看到了湖上的影子。用逗号这种关联性很强。如果用句号,就有一种什么东西被阻断的感觉。
用思想去碰撞思想,在这儿得到了验证。第三位同学的发言,对第二位的“对眼前的雪景展开想象”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读到了文字带给人的意境,虽然他的答语中并没有出现意境这个术语。他还从文字中捕捉到作者流动的视线,阅读敏感性很强。我在心中为她点赞。
生:我也觉得新版好。新版这个逗号,更突出了后面的景与前面的景是一个整体,彼此不能割裂。
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同学的认可,这是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成就感的一种方式吧。要对他们进行肯定。
师:你和小思同学一样,都能看到这些景物前后的关联性,你们在阅读上都有整体把握、前后关照的意识,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其他同学可以借鉴。
生:刚才同学说到至上而下,我也觉得这样看来用句号更好,雪后西湖天地一色,视野开阔,大景小景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用了句号,既有视线被阻挡的感觉,又把后面的小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从这个天地空灵的图画中很突兀地截取出来的感觉。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很明显,这个发言,既吸收前面同学的思想,又有自己的思考在其中,语言表达也简洁。
生:用逗号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张岱到湖心亭,是真来看雪。他很贪婪地看着眼前的雪夜美景,一口气地从天到云,从云到山,从山到水,从水到湖上影子,影子从大的“长堤”到小点的“湖心亭”再到“余舟”再到更微小“舟中人”都贪婪地看过去。这样更突出张岱痴迷于眼前的雪夜之景。
看吧,这些被摇曳的云朵越来越多了,课堂发言越来越好精彩。
师:你能从视线的变化角度去思考,能从读出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逗号的魅力。只是老师有一个疑惑,张岱是怎样贪婪地看到“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他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吗?
生:这句话后面的内容不是张岱看到的,是他想象的。就像以前我们学《沁园春·雪》里面的“望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样,这些景是想象的。
学生能自己主动勾联以前学过的内容,并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能力。
生:也不全是想象的,是用了超越了人的视角来写,对了,以前老师说过,这叫上帝视角。
同学的发言,继续激活着彼此原有的知识,知识放在哪儿不用,就没有价值。现在,同学间的发言,把原有的知识翻拣出来,激活、运用,用以解决新的问题。这不就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吗?
生:这样说来,旧版在“上下一白”处加句号,是合理的。它用句号形式,标明了作者在这儿写景是从两种不同视角来写的。
生:还可以是从实写和虚写的角度来写的,句号前是实写,句号后是虚写,是想象之景。
虽然,现在的发言,看起来,好像回到起点。但是,学生的思维角度已经发生了改变。最初认为句号好的,是从人体生理上的感知角度出发,现在已经从鉴赏审美角度重新出发了。思维品质已经上升了好几个层次。这也算得上是在语言中训练思维能力了吧。
生:还可以说是前面的在写大景,是上下一白,囊括了整个天地。后面的文字是在写具体的景象。
生:受前面同学启发,我也同意旧版的句号。两句话,一句话侧重写色,“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话侧重写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同的表象,不同的内涵,这让我想到了佛家说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现在,与开课不同,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旧版好,竟然有了一边倒的倾向。很有意思。
师:讨论到现在,多数同学多数觉得旧版好。那为什么编辑要重新做处理,改为逗号呢?想一想,我们同意旧版处理成两句话原因,更多是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的?
(学生静默后)
生:老师,我发现我们认为旧版好,都是从读者角度,从赏析文章写法角度来感受的。
师:是的,如果从读者的鉴赏文本角度,似乎用句号让写法呈现更明确。那我们再来看看新版加逗号的处理方法,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的?
生:从张岱的角度。
师:请解说你的观点。
生:从张岱的角度来说,这些文字都是他来到湖心亭,放眼望去的所见。这些文字,我们读起来要一定的速度,可这些文字所呈现的景,是张岱一抬头,一望眼就尽收眼底的。所以,这些文字应像这些景一样,一气呵成,中间不用间隔长的句号,才能与之相符。
生:我也觉得,新版好。这样一口气读下去,更显得眼前之景是浑然一片的,这种空灵的感觉,天地人相融相契的感觉。
师:你们的立场也太不坚定了吧。老师追问一下,你们又觉得新版好了。这说明什么?(全班笑)
这说明,两种标点,代表了两种阅读立场。一种立场是读者立场,从读者角度出发,让文章成为被欣赏的对象。一种是作者立场,以作者的角度来处理停顿,更有一种阅读的代入感,我即是张岱,更侧重于一种阅读的共情效果。这正所“谓仁人见仁,智者见知。”好的,关于这个标点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此。
一个关于小标点的探讨结束了,一段奇妙的语言学习之旅却在继续。我喜欢自己课堂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设计,它总能激起学生一波又一波的学习热情。正是这些若干的教学小设计,让我和我的学生沉浸于文字之中,沉浸于课堂之中。尺水可以兴波,小设计也能承载大梦想。
就这样,从一个个标点出发,从一个个文字出发,向着星辰,向着大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