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在许多教师力图想把科学原理讲得尽可能详细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却选择了“留着不要讲完”,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读一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八篇,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句话像是一面镜子,让人可以窥见学习的真相。再高深的学问,再精辟的讲解,如果没有经历内化的过程,就难以转化成一个人的精神营养,更不会为人所用。寻找到从已知到未知的交接点,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疑问,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才能迈出求知的第一步。
这需要对整个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把握,更需要对学情的深入了解,对教师而言,这是最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班级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头脑里储备的知识、思维的方式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做的,是努力调取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他们面临的疑问,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正如母亲教孩子走路一般,教的是方法,目标是能独立行走,违背了这个初衷,所做的努力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为之的“留白”,其实是一种智慧——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完成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亲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得到智慧的启迪、精神的陶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尊重儿童的差异,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起点,唤醒他们探究的兴趣,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是的,学习始于疑问,疑问是探究的源头,也是兴趣的起点。做个教育的有心人,把大自然的星月山水、生命的花开花落带到孩子们面前,你会在闪亮的眸子里,看到成长、智慧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