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长大,我才真正感受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场景,每次过年回去,几位村里的老人故去,村里又多了好多不认识的稚嫩面孔,他们的父母也不过20出头。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新陈代谢,老少更替的气息,正如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描写。
他们都是你年轻时亲密无间的玩伴,如今有的已经做了父亲,有的嫁为人妻,与他们碰面时多少有点拧巴。你会重新打量他们,审视自己。他们的言谈之中充满了自信,让你顿时感觉黯然失色。
现在每次到了过年,就是相亲、下帖和结婚的扎堆时候,平时都外出务工。忙活了一年有了空闲又要忙活孩子的婚姻大事。社会的进程演变很奇妙,随着文明不断向前,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变得越来越困难,从原先的真正意义上的相亲(孩子不见面,父母见面相这门亲事。),过渡到父母张罗孩子见面,然后拍板。以及自由恋爱。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妇女的权利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更复杂。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了人们本来就有的欲望。所谓的拜金主义,其实是钱作为等价物交换人们的需求填补空白的欲望的过程,无所谓拜金主义,我是不认同,一部分人提供物质层面的劳动力,一部分人提供精神层面的的意义。都是刚需。回到话题,文明越发展,人们的生活紧张度一定加剧。可供你选择的欲求太多了,这与只要实其腹,讲温饱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我觉爱情的美好源于它的稚嫩,这就好像美丽的少女一样。那些相亲的少男少女心智并不成熟,但还是要做出选择,然后生活一下子由少女变为了少妇,进入人生的下一旅程。他们的爱情经得起怎样的跌宕哪?提供两个真实案例,1两个人在外地工厂里擦出爱情的火花,没结婚就生下小孩,等到回家时父母坚决反对。没有人为了爱持续反抗。没人知道为什么?2两个人令人介绍相亲结婚,结婚后一件小事关系不和,最后不欢而散。自由恋爱的人离婚率还非常高呢?倒是相亲结婚的人却很少离婚,因为双方父母就是他们的婚姻监护人,出于条件的考量一旦有了孩子,离婚的孩子在农村处境很尴尬。不是说他们的婚姻问题少,而是有婚姻监护人,出于自我利益的考量。农村的女孩子没有经济地位,特别是有了孩子后,也没有一技之长。在男方3:1的三室同堂的家庭中很快败下阵来。开始把她们当宝贝,生了孩子后,也就没什么被家人宠着的理由了。她们嘴上不说,但话语权正在逐渐丧失。她们似乎用不做家务活来反抗这一切,觉得自己为这个家延续了香火,自己可以享受婆婆的侍候,婆婆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负担者,哪一个不是怨声载道。孩子成长之后基本形成父亲严厉、母亲慈爱(或是反过来)的格局,父亲有不顺意的地方可以在言语上用权威打压母亲,甚至打自己当年相亲结婚的妻子,有一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男人时刻得顾及自己在邻里乡亲的面子的意味,西方神话故事中频繁出现杀死父亲这个形象。我似乎明白了。我并不是抹黑父亲这个社会角色,它背后产生的基础太看牢靠了。这些条件在城市荡然无存。事实如此,又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