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会觉得自己似乎并不适合于周围的环境。
为什么这么讲呢?
他来自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全班四十七个人,一共有四十六部手机。
贫困真的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会一点一点啃噬你的自尊。
当周围的人在一起讨论新款的手机或者游戏的时候,他只能选择远远的躲在一边假装看书,似乎并不对这些潮流之物感兴趣。
但他还是极渴望的,青少年心中总会有一点点小小的虚荣,想要融入进去,融入到那个多少有些光鲜的圈子里去。
班主任站在讲台上,脸上泛着油光,黑方框的眼镜不停地在那里打着滑,他不得不扶了又扶,最后索性揪下来放在手边。
“同学们,最近呢,学校要搞一个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要在全校范围内挑几个典型例子……”
他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弯下身子去捡笔,但这个笔似乎很滑,像是一条泥鳅,一遍遍从指缝溜逃,他觉得桌子上划过一道道目光,应该是探寻的、有疑问的目光,他们可能是想要通过目光询问他的意见,或者只是好奇,也有可能,只是想要嘲笑。
大多的目光还是无害的。
他作为典型被推上了接受资助的“领奖台”。
他也不知道这到底算个好事还是坏事。
全班筹钱为他买了一部手机,老师要他好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他也说不出个详细的体会滋味,在一遍遍的道谢中结束了他的演讲,台下的视线里总觉得变了味道,像是花了钱来看他的道谢,看他的窘迫和涨红的脸,最后,几位老师与他合影,他僵硬又尴尬地笑着,手机举着那部全新的手机。
这种事情第一次出现总会是很新奇的,几位校领导也很是重视,为了在全校起一个很好的模范作用,他再次被推上了“高台”,继续他的尴尬与窘迫,支支吾吾一遍又一遍地道谢,谢过同学们的关爱,谢过老师们的关怀,谢过领导们的关心。
台下不再是四十六双眼睛,而是四千六百双,像是大杂烩,有的来看热闹,有的只是来寻点谈资,有的冷漠,有的疑惑……目光是不止如刺的,还带着倒钩,钩进皮肉心脏,顺带着扯下一条条所剩无几的自尊。
依旧是不自然的合影,僵硬的微笑像是硬掰上去的。没过几天,合影的照片挂遍了每一个宣传栏,一个典型,一个品学兼优、励志自强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后来呢,当地的小报纸来采访他,尴尬的微笑又转到了报纸上,依旧是举着那个手机,像是在举着一个证据。
再后来,这件事成为了这个学校的宣传品牌,一个关于真善美、关于资助贫困的品牌,市里的报纸、电视台也来采访了他,他和他的“证据”一路转战,而关于这部手机,更像是变了味道,变成了一个道具。
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那根稻草,而是前面全部的总和。
他选择了去死,从七楼之上,高高跃下,那时,手里还要攥着那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