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高中毕业就三十年了。
前几天刘同学在群里晒出了准备三十年聚会的菜谱,一下勾起了对家乡美味的记忆。特别是同学们强烈要求的“青菜芋仔糊”,也正中下怀,与鄙人不谋而合!
怪不得那么多微信圈,总觉着高中群是那么的让人觉得亲近,因为不仅仅有同窗苦读的情谊,还有同样回味的家乡美食啊。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说过:“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我的乡愁呢,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胃之乡愁是真切的。味觉和嗅觉,成为最温暖可靠的记忆。
这种眷恋,是大学时期我对家乡青菜芋仔糊的眷恋,亦是现在我对大学食堂热干面炖粉条的眷恋。
香芋排骨、梅菜扣肉,于都芋包、禾丰珍珠粉……,无不让人垂涎欲滴。还有于都真胡鸭,肉质鲜美、津甜,虽然肥润,却不油腻,而且吃起来口感特别爽脆,喷香喷香的;棕椇炒腊肉,据说为于都菜所独有,棕椇去壳切片,下锅煮到八成熟出锅冲凉;锅放底油把腊肉煸香出油,下入大蒜、青椒、棕椇翻炒几下,苦里带甜,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回味人之一生,大多皆因食物,联系着某段闪闪发光的记忆。
想起某夜赶论文,凌晨三点饿到不行。抽屉翻遍,摸出一堆家里带来的红薯干、南瓜干,索性拿着当点心吃。嚼着、嚼着,思乡之情,丝丝缕缕地竟缠绕了一屋。
后来怎么睡的,怕是忘了。只记得吃着写着,就开始傻笑发呆。醒来时,房门未启,被子上一片狼藉。
再如每每吃火锅,让我想起寝室卧谈会的通宵;拿起啤酒杯,让我想起失意时的狼狈;猪肉炖粉条,让我想起考试前饱餐一顿的畅快……
那些近乎褪色的瞬间被冷不丁勾起,影影绰绰的日子又染上余味。就这样,我虽身在别处,却把异乡当故乡。
02
年少时,大概是不懂珍惜的。若非青春短暂,谁又知来日方长。
以前每次回老家,母亲都闲不住。大早上就开始忙活,宰鸭、杀鱼,清洗、削皮,剥芋子、做果子,忙完还有下一样。
快到中午,她在厨房话家常起油锅,我在窗边看报纸乘风凉。“妈,你快好了没?菜还要烧多久?”
听着里面锅碗瓢盆的脆响,嘴馋了起来,肚子也咕咕叫。等菜上桌,摆成一圈儿。炸芋包、烧鱼丸,粉蒸肉、炒鸭肉。
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青菜芋仔糊,据说小时候没这道菜,我还曾拒绝吃年夜饭。这道菜在很多外乡人眼里觉得太下里巴人,不客气的,曾跟我比做像猪食。
但我最喜欢舀一勺放碗里,与米饭搅和在一起,一碗里飘荡,滋溜儿一起吞下肚的感觉。这是贫穷的日子里留给我的美好记忆,或许也是不可磨灭的贫穷烙印!
那会儿嘴甜,总跟妈妈说,你做的饭那么好吃,我要吃到老。她听完笑,傻儿子,等你老了,我或许不在啦。
当时不知,人的精力就像大饼。越铺开,越分散。上学了,分给考试,分给排名,分给优胜劣汰;上班了,分给工作,分给晋升,分给应酬交际。
一晃眼,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尝妈妈的菜肴,每每回家去也寥寥,回也匆忙。总以为来日方长。可忽然之间母亲就离我而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再也难以弥补……
03
曾听闻一个公式:人活70年,大概在世20000天,每天三顿饭,一生就只有60000顿可吃。
“除去忘吃的早饭,减肥漏掉的晚饭,不知味的前十年后十年,能吃的也就不足40000顿。”算着算着,有些哑然。复杂的人生就像迷宫,停不下来走不出。
我记得高考结束后妈妈递给我的那根快融化的冰棒;记得小时候姑妈偷偷递给我的那枚咸鸭蛋。我还记得邻居叔叔袋里留给我的那颗糖,记得妈妈一锅乱炖的杂粮粥,记得室友手忙脚乱的醒酒汤……
却抵不住,陪伴身边一日三餐的人,在按秒计时。想想以后,因为嘴里的滋味,忆起心里的往昔。另一端牵系的,也许是失散的知己,也许是早逝的故人,也许再无机会共食一道菜,共进一杯酒。
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循着时间的漫流,是飘忽的乡愁。
再忙碌的人,不过一个胃,不过三餐和四季。早餐,午餐,晚餐。吃完眼前一顿,以往都成回忆。能把握的,只有下一顿,下下顿。
如果你想家了,别忘了:去赴故乡约,去见故乡人,去吃故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