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来说,赞美的诗词可谓层出不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王安石的那首《元日》,“爆竹一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短短不到三十个字,却把春节的热闹与祥和的气氛描写的淋漓尽致。小孩子们奔跑呼哨招朋引伴放着鞭炮,老人们拿出红纸浓墨写下绝妙而美好的春联,大家互相拜年祝福,好一派喜庆之景。但可悲的是,这么美好而温暖的景象,竟是再也见不到了。
今年的春节,我在北方的一座大城市度过。整整一天一晚,四环以内,无一声鞭炮响动。这年三十儿,竟也毫无味道可言了。
在我的记忆中,没有鞭炮是算不得过年的。
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每当临近的几天,父亲都会搭车去到几十里外的县城置办年货。我们姐弟几个就在家里从早上等到下午,充满期待的盼着。临近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便都要急不可耐的跑到大门口,竖着耳朵听着有没有大客车鸣笛的声音。而一旦那破旧却满载着希冀的客车开进村子时,便可见到一群孩子从四面八方呼哨着汇集到村里唯一的一家小卖部门口,因为那里是客车唯一的停靠点。
一般来说,父亲总是要故意吊吊我们几个孩子的胃口的,走到屋里脱了大衣,掸了尘雪,可就是不打开那鼓鼓囊囊的袋子。待我们姐弟几个实在是着急到来回跑了,父亲才慢悠悠的打开袋子。姐姐的花衣服,我的玩具枪,过年的鱼肉便一件件魔法般的变出来了。而通常这时,厨房里母亲做的饭菜香味便也袅袅的飘过来。这时,父亲就会从袋子里掏出一个“二踢脚”交给我,“去到外面放了,放完好吃饭,小心点”。而我便如获至宝般,拿着个香头去执行这一充满幸福和荣耀的任务!在那一刻,实在是什么也不及手中的鞭炮重要,竟所有的快乐也都融到那腾起到半空的炸响中去了!
记忆中的鞭炮有好多种,有专门给小孩子做玩具的划炮、摔炮、钻天猴儿,也有威力颇大的二踢脚、麻雷子,当然也更少不了那上万响的主角,大地红、啄木鸟等等,但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一种连名字都没有的小鞭炮。鞭炮很小,总共一百响,但连在一起却也只有巴掌大小。当时村里小卖部一元钱一挂,孩子们通常是拿出宝贝在怀里的那几元钱压岁钱,跑跳着跃到小卖部买上一挂。若是直接点了引信,那劈劈啪啪可几秒钟就变了烟,所以我们都舍不得这样去放。我们把鞭炮拿回家,拆了绑线,把一个个的小炮拆下来,踹到了兜里。点一根香,要一个一个的放来享受。而就是这一声声响中,自己仿佛变了那收租的老太爷,正一个个享受那串起来的铜钱呢!
可这番景象和感觉,我有好多年没再感受过了。
关于这为何不让放鞭炮,我也风闻一二。但就我看来,这所谓的理由总是让人觉得不够充分,遮遮掩掩,让人无所适从。
有人说禁止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容易引起火灾,危险性极大。这理由乍一听上去觉得确实很有道理,也冠冕堂皇,但仔细想想却又总有因噎废食的感觉。鞭炮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爆炸的过程,说其是易燃易爆物没任何问题。但中国人燃放了这么多年的鞭炮为什么就是偏偏近几年才开始禁止燃放?难道说我们的建筑物就是近几年才开始易燃易爆的?而且追溯历史来说,我们的建筑在古代都是木质建筑,相比于现在的钢筋水泥来说应该更加易燃。但为何古代就从来没有禁止放鞭炮?难道说我们的老祖宗愚昧到连木材易燃都不知道?这也不禁让人哑然失笑了。
当然,这防火的理由拿出来还不至于让人太难费解。而把防雾霾的责任也归到鞭炮身上,那就要让人笑掉大牙了。近几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确实被雾霾折腾得够呛,现在已经到了“谈霾色变”的程度。但单纯因为雾霾的严重,便把一切看起来像霾的东西都归结成为雾霾的源头那就有点草木皆兵了。
咱不是环境学家,对于雾霾的源头到底是什么,咱也不能下定论。早些年鞭炮还没资格进入“争夺”雾霾源头的擂台,那时打得最激烈的是工厂和汽车。二者互相指责埋怨,谁也不肯让步。可近几年来汽车标准也换了国五,97换了95,现在汽车尾气都快比水干净了,但还是逃脱不了被指责的命运。而大家发现单纯就工厂和汽车说事儿,已经不足以覆盖雾霾的严重程度了,所以就顺手把鞭炮也拉进来了。
关于过去无,现在有的理论,前文在防火的论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单纯一点,我们就大年三十儿劈劈啪啪一会儿,难道就造成了全国的严重雾霾?这恐怕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吧。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防范于未然有什么不好,但因为那些可能不太算得上理由的理由来结束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这样真的值么?
我很心疼那些跑来跑去的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就不知鞭炮为何物,也不知作何意义。而他们的理解,也许只能从很多年后的课本上得来了。
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