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开始静置,就开始喜欢回忆。
从高速下来就进了呼和浩特。这是内蒙古的首府,也是见识的第二个民族自治首府。第一感觉,这个城市很安静,行驶在路上,感觉蒙A都有一种慢悠悠的闲适。不爱按喇叭的蒙A跟我们一路奔波的焦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明是一个红灯的路程,硬是两个红灯才能过来。我跟韩彬打趣道:骑马习惯了,比较随性吧。
夜晚的呼和浩特,也有夜市,商场,广场人头攒动。可是我们不愿意看这“标签化”的城市印记。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街道,我们随机地去了王爷府吃了涮肉。我们之所以进去是因为他的门面很有特色,吃完才发现,这也是当地有名的饭店。
羊肉很鲜,一点也不膻,内蒙的羊肉略带点甜,这可能跟他们酸性水质有关系。冒着热气的铜锅,羊肉一下水,静等10秒,基本上就是美味了,再蘸上芝麻酱蘸料,味道的确不一般。我们一家三口大快朵颐,喜悦不言而喻。出了门,下起了蒙蒙小雨。很是舒服,也很是惬意。呼和浩特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他四面八方的地方语就可以听的出来,我粗粗一辨别有甘肃,河北,东北,河南~也有我自己听不懂的地方口音,但是看得出来大家比较随性,更不会有新不同口音而产生的无措。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别是很大的。一个依水而居,落地生根。一个顺水而居,顺应自然。生活环境的大相径庭,导致思维方式也有更多的不同。
我们跟本地司机交谈的时候,明显感觉出来,他们生性更加平静,说话不急不缓,很多负面情绪很少表露。属于他们的很多东西都在改变,可是我们没有看出更多的愤愤。也许在长生天之外,他们开始学会了跟自己妥协,顺应社会。
样板化的城市在渲染着每一个力求发展的城市。走在很多街道,看到很多广告,都觉得似曾相识。只有显露在脸上的有所不同,不是长相那么简单,是他们眼睛里透得光。不同地区的人,不同地区的民族。他们身上留有的血脉,让他们闪现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呼和浩特参观了他的自然博物馆,很值得一看,感觉这才了解了中国之大。我们也想去大召寺,看看王昭君的故事~可是密密匝匝的人群把我们挡在了白塔的外围。
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来旅游,照着相,吃着串,天南地北的人齐聚一堂,只是为了能在朋友圈里炫耀一番,满足自己枯竭的心灵。真正的美好只在眼睛里,而不在形式里。
我们一家三口,悠哉悠哉走在人群中。看着变化莫测的云,感受着酥酥痒痒的风,很惬意。谁想在24小时前还在赤峰,一个白天我们就来到了呼和浩特,仿佛这一夜之间的距离千山万水。
短暂的相遇,我们还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城市,把所有的机会留给下一次。飞转的车轮把我们带向另一个城市,离我的家乡乌鲁木齐也越来越近,归程,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