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战,本来可以成就于禁盖世之功,以于禁的行军打仗风格,救樊城,那是一定能解围的节奏,大破关羽,威震华夏,加官进爵,多美的结局,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樊城外的一场大雨,把这所有的一切都淹没了,于禁因此兵败被擒。
一 先看一下于禁投降以后的待遇
在蜀国,被投到荆州大牢,下狱之辱。
在吴国,被虞翻这个大嘴巴子屡次羞辱。于禁到吴国以后,毕竟已经是方面宿将,孙权经常召见他,有一天孙权骑马出行,请于禁骑马跟自己偕行,虞翻此时蹦出来,大声呵斥于禁:“你是投降的俘虏,怎么能跟我们君主一起齐马并进呢?”说着就要拿马鞭打于禁,被孙权喝止。
又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举行宴会,歌舞享乐期间,不知道于禁想起来什么了,竟然哭了起来,又被虞翻说了一顿:“你是想装模作样,得到宽宥吗?”把孙权气的半死。后来魏吴和谈修好,孙权想把于禁送回魏国,虞翻就上奏说:“于禁率领数万之众,已经投降,又不能死节,回到魏国,也没什么用,放掉他就像放掉一个盗贼一样,不如杀掉他号令三军,警醒人臣不要有贰心。”孙权没有听他的,放于禁回国,众臣相送的时候,虞翻又对于禁说:“你回国也不要以为吴国没有人,只是我的计策没有得到采纳罢了”。
可见于禁在吴国活的多么屈辱,不过回国后也不因为这个就对虞翻忌恨在心,反而盛赞虞翻,魏文帝也因此对他很敬仰,虞翻这个大嘴巴就喜欢侮辱降将,同样荆州降将糜芳也是经常受他侮辱,不过最后也是因为自己大嘴巴子犯上,被流放交州,七十岁病死在交州。
回到魏国,魏文帝更是用壁画羞辱他的方式,要了他的性命,而且谥号厉侯,“厉”字属于下谥,比如西周周厉王,暴虐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于禁都符合,前者因为昌豨,后者因为跟着他被水淹的那些七军将士。三国之中,如此境地,如此受辱,也只有他于文则了。
二于 禁战败是因为大雨呢,还是因为自己能力呢?
看《魏书》中记载:
《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尽没。”
《曹仁传》:“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
《庞德传》:“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
再看《蜀书》中记载:
《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都七军皆没。”
可见于禁失败确实跟雨水有关,但跟演义中所写的关羽设计无关,但是真的跟他自身为将之道,战守之失没有关系吗?
此处有一个疑问,同样是暴雨,为什么关羽没有被淹,难道跟是他南方军队,有战船有关吗,但是大雨那么久,为将者不是应该上察天时,下勘地理,中探人和吗?驻军扎营的时候,不该观察一下地势吗?按理说于禁为将那么久,不该不知道这些啊,除非真的是不可抗拒因素!
所以真相可能是,天降大雨,忽然汉水暴发,于禁北来,没有战船,遇水如此,也确实没有办法了。关羽则靠着有战船之利,捡了个便宜。“禁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于禁几乎没怎么交战,或者说没有办法交战,就投降了。
连司马懿都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三 于禁为什么选择投降而不是死战或者自杀?
既然已经失败,为什么不力战,像庞德一样,或者自刎,这样也有一个好名声,自家在子弟在魏国也能抬头,如果是假投降,为什么不像廖化一样,千里奔袭,图谋还魏。
在七军被淹,于禁自己登高望水的时候,面向茫茫河水,到底想到了什么呢,才决定不战而降呢?
此处斗胆揣测一下(不喜勿喷),与庞德死战相对比,于禁心生投降之念,可能是他此刻算到了关羽不久会败亡,魏吴会联盟,无论荆州最后归属吴国还是魏国,他生还回国的可能都比较大的原因。
于禁为将多年,对三国形势肯定了若指掌,尤其是自己身在战局,肯定会计算后面魏蜀吴三国在荆州的势力拉锯,结果揣测出了上面的结果,再加上贪生怕死,当时的情况战也不能战,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于是决定投降,只不过没有想到这条回国之路会那么难走,而且回国之后是那样的不遭待见。
时势如此,惜命,忍辱偷生,没有死战自裁的勇气,所以才会有受辱的下场。
演义中曹操得到于禁投降的消息后,叹息说:“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甚是伤心,感叹,这样的想法换到谁身上都会这样想吧。
陈寿评价于禁说:“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弗克其终”就是没有坚持到底的意思。
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不同情于禁,说:“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于禁之所以这个样子,跟他对他昌豨的做法有关,他的谥号是“厉”前面说过暴虐无亲曰厉,杀戮无辜曰厉,于禁都符合,因此这个下场,这个谥号,正合适。
宋人孔平仲感叹于禁:“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
多少年后,我们也不知道祭拜高陵,看到壁画后的那个老人,回家躺在床上,须发斑白,形容枯槁,闭上眼睛回想起以前跟随主公征战天下,五子良将,并肩作战,意义风发的场面,还有樊城外的那场大雨,那暴涨的汉水,登高望水时看到的关羽水军,瑟瑟秋风吹来的的凉意。最重要的,早知结局如此,即使分析的局面跟后来预料的一样,是否还会做出跟当初一样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