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关于技术和画面
- 优点: 超强的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 丰富的细节展示可以更好的感受演员表演的内心变化
- 问题: 传统的电影表现技法在超高清, 超高流畅运动画面中已经不适用, 影片某些场景转换和调度显得生硬和粗糙
关于故事
- 表象: 一群战后创伤应激综合症士兵眼中的美国社会百态及内心变化
- 内核: 年轻人的自我认知转变过程, 从被迫参军到最后对自己是士兵身份的认同
正文
一下通过零碎的点展开讨论, 并不遵守影片的叙事结构
开场
- 开场先出现的是一段被遗弃在车上的摄影机拍到的战场录像,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起因: B班因为在伊拉克的一次英勇作战被拍到后引起国内的关注, 被包装成英雄回国进行为期2周的"凯旋之旅". 其次这段画面处理成了比较粗糙的纪实画面, 可以和后面的高清正片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算是导演的一个小技巧吧.
- 接下来的起床戏就给了一个床头柜上手机的特写紧接主角伸手拿手机的镜头, 整个镜头有强烈的纵深感. 这也是为了突出新的技术对三维空间感更好的表现, 以及物体细节的纤毫毕现. 虽然是一个小动作, 但是对于新技术画面的展示已经非常全面.
比利的头疼药
-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主角宿醉睡过头, 为后面贯穿整个影片的一条小线索: 比利从出发去体育场开始就问向导索要头疼药, 几经波折最后和球队老板谈崩后终于拿到了头疼片. 这条看似不经意的线索主要几个作用.
- 为主角行为做铺垫: 主角宿醉头痛, 无法集中精力在参加的活动中, 精神始终处于游离状态, 把主角代入了一种旁观者状态去观察一路的人和事, 也为主角对世界和自身开始思考做了一定的心理铺垫.
- 展示吃瓜群众心理: "好好好, 我已定帮你找药, 我记下了", "不好意思忙忘了, 等下一定帮你找"等等. 心理: 你是国家英雄, 表面上我很重视你, 崇敬你, 希望为你做些什么, 但我也有我自己的事, 我要先把我自己的问题搞定, 国家英雄的问题先放一边吧. 结论: 战斗英雄在群众的心中仍是作为一个符号被消费, 和真实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瓜葛, 国家的战争行为以及宣扬的宏观价值终究是高于生活, 远离生活的存在, 而主角对于群众的求助也并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 和电影不同的是小说中比利不止向一个人求药, 他问了向导, 酒保, 球队老板, 都是得到肯定答复后没有下文, 小说表现的更加直白.
- 隐喻: 和球队老板的正式决裂代表了比利自我认知的觉醒, 而紧接着就拿到了头疼药(镜头特地给了一个接药的特写), 说出内心话, 认识自我, 这才是真正的药.
蘑菇班长
- 人设
- 喜欢印度教和印度诗歌
- 信奉神秘主义, 相信铭铭之中必有因果.(那颗子弹早就已经射出)
- 兄长形象, 严格, 和蔼, 视战友如己出.
-
作用: 蘑菇班长对比利的影响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比利内心转变的基础.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闪回交代了主角和蘑菇班长在军队中的关系, 班长一开始如何对其严格的训练, 在主角对军队生活疑惑的时候给他指导(该来的终究会来, 要面对恐惧), 以及最后的牺牲对比利的打击. 如果没有这些描写, 比利内心活动说服力将大打折扣, 变得苍白. 影片和小说中都描写了蘑菇班长会在出征前对每个战友说"我爱你", 和影片最后车里B班全体对比利说"我爱你"形成了一个前后的呼应和对比. B班也从一开始对这句话的敷衍/困惑/不好意思转变为最后互相表达情感的坦然和真挚, 这个角色就像一面镜子, 通过他B班的战士看清了自己.
国家英雄 / 普通士兵
-
以比利为代表的B班战士内心的矛盾和苦恼并无法向公众表现. 在面对群众和媒体时行为举止言谈必须要符合其身份(美国军队/战斗英雄/政治正确), 然而他们心中的恐惧 / 悲伤 / 对制度的不满都无处发泄, 在"凯旋之旅"过程中日渐积累, 最后终于爆发. 戴母中士怒怼能源公司老板, B班和搬运工的群架, 比利和球队老板撕破脸这几场戏就是压抑爆发的表现. 戴母中士在喷走能源公司老板后困惑的问比利:"他是出自善意,我问什么会表现的这么混蛋"也说明了B班内心的困惑. 甚至面对家人, 如姐姐询问"在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主角也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因为就算说了别人也不懂, 而且还会徒增家人的担心. 另一面伊拉克战争的性质让B班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任务也充满了困惑(我们解放了他们的国家, 赶走了独裁者, 带来了民主, 还帮助建设, 为啥还会出现一群圣战分子要干死我们), 于是在众人不停的追问:"我们究竟有没有在那里带来改变"时, B班也只能回答:"我想是的, 我们还在努力". 这其实也反应了当时整个国家都对发起这场战争的不自信.
众生相
- 具体就不展开写, 影片表现的比较直白. B班作为战斗英雄的形象始终被众人作为一种符号来消费. 满足生意利益 / 发泄爱国情感 / 杀人机器的意淫 / 对英雄的崇拜等等. 然而B班战士作为个体是无法被社会所理解的, 所以他们唯一的依靠也只剩下了身边的战友. 最后的搬运工袭击B班也说明了英雄光环本身的脆弱, 吃瓜群众说翻脸就翻脸, 社会的残忍并不会因为你是国家英雄就对你网开一面.
姐姐
-
姐姐这个角色是触发比利内心矛盾和思考的一个推动力, 正是姐姐促使比利思考还要不要回伊拉克.而比利的思想也从一开始的"我没有选择"到我有选择而我到底会怎么选择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这也是本片的最核心思想, 如果没有这个从被动到主动思考的转变, 结局只是主角和B班被动无奈的返回战场, 那一切都将没有意义.话说暮光女这次的表演收到了一致的好评, 也是托了技术表现力的福. 面瘫流表演在4K / 120帧的画面中反而感觉比较自然和真情流露. 同时演员的气质和角色也很匹配(叛逆/郁郁寡欢/对现实不满). 再一次印证了没有差的演员, 只有不会选角的导演这句话.
影片核心
- 影片的核心是: 自我救赎
- 什么是自我救赎: 角色的经历触发了角色的转变, 让角色认识自我, 接受自我, 改变自我, 最终找到答案并获得内心的平和. (谍影重重等)
- 为什么导演都喜欢拍自我救赎的主题: 这个世界太庞大, 多变, 不可控. 作为一个个体是无助的, 无法改变客观世界的(超级英雄题材正好相反). 这个世界无法拯救个体, 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或肉体或精神层面). 这个救赎可大可小, 最终的目的都是自我的改变, 改变的结果也并不需要是理性的, 正确的, 但恰恰是符合角色内心需求的. 所以这个主题常常可以以小见大, 充满人文关怀, 并且各种题材都可以拍. 每个导演拍电影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个母题, 而李安的母题常常是比较悲壮的自我救赎套路: 卧虎藏龙中玉娇龙最后的纵身一跃, 色戒里王佳芝最后放走易先生, 少年派最后和自我的诀别等等都表现的主角为了成就自己甚至不惜放弃生存的结局.
-
比利林恩的中场救赎: 在伊拉克遭受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各种肉体折磨, 战友在眼前牺牲, 对自己战斗目标的迷失), 回国后不被理解, 无法表达自我. 到最后认清了世界, 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身份, 对自己的选择不再困惑, 虽然回战场会面临肉体毁灭的危险, 但是角色得到了内心的平和(我当兵打仗不为国家, 不为人民, 不为荣誉, 是为了身边的战友, 通过这点我认可了我作为一个士兵的身份和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虽然有点俗套...). 最后成就了一个已被动的姿态进入, 已主动的姿态退出的少年成长故事.
战斗场面
-
虽然是一部文戏为主的电影, 但是片中短暂的交战场面拍的丝毫不含糊. 演员之前都接受了严酷的军事训练. 有一个镜头让我映像非常深刻: B班反击时两个士兵发射肩扛式火箭弹, 一个士兵(目测是演员是李安儿子)在发射前扭头向后看了一眼, 这一眼很关键, 因为在真实交战时发射火箭弹时弹筒尾部的喷出火焰非常危险, 所以发射前一定要确定身后没有友军或者障碍物. 其他战争片中士兵往往都是扛起就射, 在这部电影里很好的还原了这个细节, 可见导演拍戏的考究. 还有一个镜头是比利拔出手枪射击一个躲在卡车后的敌人, 最后那个敌人被赶来增援的悍马车上55毫米机枪打中, 身体像碎裂的西瓜一幕也是充分的还原了战场残酷. 当然新技术带来的画面震撼力让人感觉亲临战场, 士兵作战时的恐惧和紧张得到充分展现.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士兵会得战后创伤应激综合征, 觉得那是懦弱的表现, 主要还是没有感受过战场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