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世界,本来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我们将它搞复杂了
很荣幸接受一家上市公司的邀请,邀我给他们的刊物写专栏,里面都是一些大咖级别的教授、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他们的文章都是对行业的一些深度的认识或者总结。总体的感觉就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行业都在经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冲击,但是有一些本质的东西还是要遵守的,这也是做好一个企业的最基本的前提。
喧嚣之后,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如叶落之后,方知静美。我想是这个道理吧。
一
今天和一位专家聊天,名字就不透露了。期间谈到做零售业的艰难,她深有感慨:我做过培训,给零售企业培训。他们的问题是重实操,但缺乏理论引导,所以往往对急功近利的技术功能很看重,缺乏对功能背后理念的理解和思索。这么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对信息战略和商业模式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看法。因此,我们这类公司做的特别累,实体零售行业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困局。
作为一位深耕零售行业多年的信息化专家,有如此感慨,我想一定是深有体会。其多年的从业经验,深知对于技术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带来快速的盈利这样一种行业通病,应该是深有体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零售行业表现出积极的融入态势,这也间接说明了该行业对于新事物的转型拥抱,渴望借助新的工具,来改造自身累积的弊端。
我的《场景时代: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商业体系》一书出版之后,她多次向同事推荐,用她的话说,就是“希望在这个场景营销时代,都能好好读读您的书,深入地思考一下需求的真实动机是什么,这样才能对我们提供的技术有一定的判断力,才能让技术成为他们的工具”。
我很感谢这位老师,毕竟,我所认为的场景营销,并不仅仅是一种氛围的构造,而是一种基于技术应用和情感应用的理性载体。所以,我在书中一直强调,回归人们的本质生活,通过契入工具型或者情感性的模式,并能够实现商业搭建,产生盈利,这才是一种有效的场景。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方法论的东西,而这位专家老师可以说以自己的经验肯定了我的想法(或者说理论),我还是非常感激他的,对我自己今后的写作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
二
我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一个远在广东的公司给我打电话,他说希望我给中信银行讲讲场景营销。
我说你要我讲什么?
他说,中信银行现在推出了一个信用卡,但是销量不好,希望我能够给点建议,怎么能让这个信用卡卖的好一点,把销量搞上去。
我说,要是我能将销量搞上去的话,我去中信银行当个业务员,赚的肯定会不少。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对一些普遍的常识存在误区,例如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认为学经济的以后日子一定不缺钱,学法律的生活逻辑一定好,学艺术的就一定是长发飘飘男女难辨。我们都知道一些理论,但是真正能用好理论的人,则少之又少。
研究理论的人,一定要本着指导实践的原则进行自己的研究,尽量用扎实的理论干货,为实践者带来思维上的启迪,最终让实践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借助理论的指导,来完成商业经营。
当今这个世界,领域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操作都是区块性质的,理论研究好的,就去做理论研究;实践搞得好的,就去搞实践。专业分工导致合作效率提升,不必为懂得多而投入大量的经历学的杂,这是得不偿失的。全面发展永远意味着全面平庸,我们这一生太宝贵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学那么多东西。
所以,我和这位销售者说,我不能提供一个实操性很强、且能带来好的销售量的场景营销方案,我不懂这块。但是我提供的是一个方法论的东西,我只懂这个,别的我真不懂。
这位销售说,希望我提供一个课程体系,然后再联系我。我答应了他。
三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传统企业倒掉的速度,较之互联网公司要慢的多》,我断言传统行业即使倒掉了,其速度也一定比互联网公司要慢。当时我就认为,传统行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一家拥有好产品的传统企业,即使在遭遇整个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反倒更加显得生机勃勃、面目清新。例如在定制模式出来的时候,很多优秀的电视企业快速的推出了定制服务;团购模式出来的时候,家电行业也很快的推出了团购服务;当互联网金融概念甚嚣尘上的时候,多家非金融机构也涉水其中,转型的过程也相当华丽。如果说转型的过程是一种漫长的跋涉,那么传统企业总能找出一些特别的例子来印证说明跋涉并非那么痛苦,反而这个过程还显得相当享受。
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重在无形的服务方面,体验只不过是这种服务的一种个性形式。体验只要抓住了客户的心理,然后体验背后蕴藏的服务就被顾客接受了。传统的企业,其产品重在有形的商品形式,虽然这种商品形式最终到达顾客手中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使得体验的感觉没那么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有形的商品形式在被顾客日常使用的时候,体验的感觉才会慢慢产生。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服务)体验是先行的,而传统的商品形式产生的体验是后发的,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是否被推迟了而已。
所以,我觉得就是这么简单,尽管现在我认为当时自己的论述有点简单,但是,不管如何,基于常识来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一个产品是不是好产品,最根本的判定标准,无非就是是不是这家公司扎扎实实在做事,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好用,其它的评判标准,都是辅助性的。就这么简单。
我家旁边的一个面馆,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一天进进出出不过100多个人,他们有四个人:一个拉面,一个采购,一个炒菜,一个端盘子。按照一碗面15块钱的算法,一天差不多进账1500块钱,一个月差不多5万块钱,除掉3万多的房租和水电、食材采购等费用,一个月也就是2万块钱的进账,每个人的工资差不多是4千多块钱。
我在2010年来到上海,上班的第一天就在这家面馆吃的午饭。4年之后,即2014年,互联网风起云涌,很多店铺半死不活,这家拉面馆也颓势尽显,可是,我眼睁睁的看着人家坚持到了现在。并且这个店铺的伙计都买了好车。它旁边有个顺丰嘿客,玩的是所谓的O2O。2015年成立的,现在已经倒闭了。2015年8月,物流大佬王卫低调关闭风光一时的“顺丰嘿客”,对外宣称转型升级为“顺丰家”。尽管他不愿意宣布这一次的失败,但作为一次耗费了10亿元的O2O试验,从现实情况在外界看来已经是宣告落败了。
所以,面馆这个最传统的小店,毕竟有产品啊,尽管由于外界的冲击,过的比较艰难,但是扎扎实实的做好产品,比什么都重要。我亲眼看到这家小店推出了不少小菜、特色的炒面什么的,人家专注在产品上下功夫,所以活的艰难,也没有死。而就在2015年,8成的O2O公司都倒掉了。
四
所以,我一再强调,回归常识,比什么都重要。这一年,我明显的感觉到,其实赚钱的领域,很多都集中在那些蒙头做实事的行业,集中在那些我们都不怎么认可的行业。实际情况和我们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我们的想法往往都是错的。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的县城赶集,俗称赶交流会。我碰到一个卖打火机的,端个盆子在市场上卖打火机。我和我同学都说这能赚钱么。后来我大学毕业,碰见一个我的亲戚,偶然说到她邻居以前卖了很多年打火机,我就想,说的是不是他。我这亲戚感叹,没想到卖打火机都能卖出来三套房子来。原来人家一直卖打火机,最后在呼和浩特买了两套房子,在托县有一套房子,还供出来两个大学生。这一切,收入都是来源于卖打火机。他老婆没工作,就在家专心带孩子。
所以,现在想来,我们的很多想法、观念、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在很多方面都是错的。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商业、认识人生,回归到商业、人生的本质上去,有时候,很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本质的东西,这或许才是我们端正三观、认识常识的最佳姿势。
与大家共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