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是孩提时代鼓励的话语,它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期望,是一种鞭策的力量,支撑我们在试错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工作后竟发现,它并没有淡出我们的生活,而成为现代商务礼仪的一部分
私聊越来越少,群却越来越多,如果不设置消息不打扰,手机能震上一天。稍不留神刷刷的几百条消息就过去了,偶尔冒个泡又切合话题的成本很高,以至于后来哪怕只有几条我们也懒得看了,随便丢个(棒)就完成了存在感,还不失礼貌,不愿表现的太孤傲
和一闺蜜聊天,向我抱怨到现在刷朋友圈,老板发的得点个赞,客户感慨得点个赞,亲戚晒娃得点个赞...最后,自己发的也恨不得点赞了
还有红遍工作圈的活动模式,看似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欢聚的盛宴,其实是寻找商业的平台,略知一二便互相赞同“挺有趣balala”。所谓的多交点朋友,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只是后期商务合作的契机,没事根本不会联系。一场活动下来,剩下的只是更多的空虚
棒,不再是真诚的赞同
点赞,也变质成已阅的关注
称赞,更是敷衍的取悦
它变成了我们的心知肚明
后来和她提起在写这篇文章,她突然笑了,把我硬生生拉回现实,“你这是祸害无知少年啊,美化社会环境人情,年轻人啊~真诚太累。“一针见血,我至此也无法反驳,但仍坚信真诚的交流一定才是长期合作的基础
那位友人其实能力很强且有很多见解,但她宁愿选择所谓的谦卑方式,一直处于捧人的状态,自己却未演过主角,可毕竟现在是自媒体时代
一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曾告诫我,一切源于90后心气太高,得多跟别人学学谦恭,生意场上不能这么办事
但是习惯直言不讳的小鲜肉,需要表达的是源自内心的尊敬,矫揉造作的称赞实在让其憋屈。人无完人,他们愿意去热爱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优秀部分,但永远不是全部。他们不会碍于面子,碍于人情世故,对不起,我有异议,我不能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