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春三月初,桃花闹枝头。桃花渡附近一带桃花盛开,流水和空气中弥漫着桃花的气息,人行其中,为其粉红嫩白所迷惑,亦为其怡人芬芳所陶醉。然而,中得功名衣锦还乡的张生,在走近桃花渡时,却内心忐忑。
四年前,张生离开家乡,赴京赶考。桃花渡是此地秀才赴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张生抵达桃花渡时,恰遇连日暴雨,溪水暴涨,渡船停摆。张生只好停滞在渡头,借住在船夫李老头家。其时桃花初放,一点点,一朵朵,一片片,遥看近却无,别有一番朦胧之美。
在桃花渡,借着桃花,喝桃花酒,吟桃花诗,张生倒也自在。只是有着赶考的心情,滞留于此,还是略感惆怅的。喜在李老头有一小女唤作小月,豆蔻年华,玲珑可爱,也识得些许字眼,偶尔在劳作之余跑到张生身边,听听桃花诗,品品桃花酒,冲淡了张生滞留的无奈。
天公不作美,暴雨仍连连。张生滞留多日,桃花盛开多时。桃花酒和桃花诗之外,张生也在小月的带领下,赏桃花溪,看桃花潭,钓桃花鱼。所谓桃花鱼,其实是桃花潭里的一种锦鲤。鲤鱼跳龙门,多好的寓意啊,小月说,钓得锦鲤,定会考取功名的。
张生觉得小月说这话时,就像一条婀娜的锦鲤。张生想考取功名,也想要这样的锦鲤。张生说,等我来年考取功名还乡,你可愿在此桃花渡等我?小月却面带桃花、笑而不语。
天雨转晴,张生过渡。历经万水千山,终于在秋月抵达京城。然而出师不利,首考告败,名落孙山。张生欲回乡,又不甘心以布衣之身见桃花渡的小月,思量再三,决计留在京城苦学三年,把功名考取了再还乡。
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名也不负有心人。又三年,张生终于金榜题名。
衣锦还乡,在快要到达桃花渡时,张生却内心忐忑了。四年光景,桃花也开了四茬,小月可还在桃花渡等候?张生下了渡船,缓慢向船夫李老头的房子走去,内心的激动一步步增加。小月啊小月,你可还是锦鲤一般?
当张生靠近李老头的房子时,却见房门紧锁,他们或是在家休息?张生抖了抖衣袖,正了正衣领,然后拍门,却无人应答。“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于是,张生只好在屋外坐等,独自看看这人世间繁华如梦般的桃花。
张生想起四年前的桃花酒,想起那时吟唱的桃花诗,和眼前的桃花一般,并未改变,仍如初见。张生沿着桃花溪散走,试图踏寻四年前的脚印,看看桃花潭,想想桃花鱼。张生想,小月这锦鲤之说还是准的,但她自己怎么不出现呢。
沿着桃花溪走了数百步,却前不远处有人在捡拾桃花。张生想,这桃花渡附近并无村庄,那捡拾桃花的应该是李老头和小月吧,于是快步趋近。却见是三个人:一位老者,果然是李老头;一位妇人,貌似小月,但是胖且黑,毫无四年前小月的神韵;一位两岁上下的孩子,或是这妇人的儿子。
张生站在他们边上,他们认不出张生,情景尴尬。张生问道,这是作甚?李老头答,是拿去酿酒。张生问,可是桃花渡有名的桃花酒?李老头答道,正是。张生问,那么阁下可是船夫李老?李老头答,正是,边上这位是我女儿月儿。
李老头的不问自答让张生心凉半截,这又胖又黑的妇人居然就是小月?张生又觉不解,若是小月,怎么不认得我呢?但李老头确实就是李老头,那小月应该就是小月吧,只是四年过去,早过了一年之约,而花开四世,年华易老,谁还曾记桃花锦鲤?
张生顿时怅然若失,早知如此,不如不考功名,若三年前回来,或许小月还在,或许锦鲤还在,或许这桃花渡一如往昔。张生从小孩子的年纪推测,小月应是在未等到自己的归期之后,才结婚生子的,可见不能怪小月。只是,小月对自己假装不认识,却是奇怪的。
李老头邀张生喝一杯桃花酒再走,张生欣然答应。张生想起这三世桃花,顿感不快,于是用这桃花酒连浇心中块垒。在这桃花酒中,桃花渡一如四年之前,小月一如四年之前,桃花锦鲤一如四年之前。而四年前,张生经过此地,暴雨留人,一世桃花,不再离去。
张生醉了,在桃花渡,以桃花酒。醉了的张生,继续喝桃花酒,唱桃花诗,不知何时睡去,不知何时醒来。醒来天已大白,床前站着小月,居然身材婀娜,犹如桃花锦鲤。张生以为还在梦中,猛掐自己大腿,疼。小月说,不用掐腿了,昨日所见其实是我姐大月。于是张生酒醒大半,惊喜不已。
(本文已发表于纸质媒体,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