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活动理论来描述社会系统,会发现社会活动具有丰富的层次。当这两个层次活动系统目标一致的时候,会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当两个层次的活动系统的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会产生无效的工作。比如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它的目标(object)是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成长。这个活动的最终结果以课程、教材、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安排等等产出(outcome)的形式展表现出来。但是这些产出(outcome)只会以中介物(mediator)和工具(tool)的形式进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目标(object)可能是完成作业,获取分数,而并不重视在对自己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学生通常是弱势群体,他在共同体中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的认同,包括家长、教师、学校、同学等。能帮助他达到这个目标的活动对他来讲才是有意义的(mean)。两个层次的活动因为共同体不同导致目标不一致,教师试图提高学生能力,最终却换来一堆抄袭的作业和无意义的分数。
在教学设计的层面讲,这个问题带来的视角是教学设计者进行设计时,不能只在技术层面考虑设计的合理性,还需要考虑学习者身处的共同体的特点,以及在这个共同体中的意义建构(mean making)。否则就会发现,你费尽心思设计的“完美课程”,根本就没有人看,没有人用,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很多公开课、视频课目前都是处在这种尴尬境地
同样的冲突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例如公司的目标是在不影响未来发展的条件下提升业绩,为此制订计划和方针。跑到各个部门中,就变为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对每个人来讲,其活动的目标是工资和奖金。在国家层面追求可持续发展,到了地方层面变为追求GDP,甚至只是追求GDP的报表数据。因而,从活动理论的视角看,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协调不同层面活动的意义,促使整个组织在目标和意义上达到一致。网上热传的netflix企业文化ppt,就是在这个方面的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