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发生了什么?
1. 在《 知识管理系列:把知识变成资产》里推进了一个“英雄圆桌团”的活动,因为知识最后的是要能够通过使用、复用及运营,最后可以变成一种可以持续变现的个人资产。
本来想通过两个过程:第一个是通过咨询对个人价值(核心竞争力)的澄清;第二步是通过主题学习和小组研讨挖掘护城河。
但是律音老师的意见是:澄清咨询和学习也好,都是我的事情,用户找过来只想解决Ta的问题,要的是快速高效。
学习这件事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无法真正的坚持下来。人希望可以获得即时反馈。所以暂时延迟了这项活动。需要重新去澄清顾客到底要的是什么?又如何保证可以在短期或长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反馈。
2.在一元笔记萃取的活动上,永澄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做一个小系统,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选了“个人核心竞争力系统搭建系统”。后来我又加了一个副标:如何澄清自我价值与意图及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在做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对于这种系统的搭建我还是比较清楚如何搭建的,但是我一直都没有非常好的体系去搭建一个系统,而且这个能力更底层,如果我能做出一个如何搭建系统的系统,就可以让我可以更快速地搭建出更多可以为我所用的系统。所以我就归档(无限期延迟)了这个系统的搭建,开始做了第二个系统:个人底层系统搭建。
这个系统搭建完我才发现,我把个人底层系统和搭建系统的系统两个系统混合了。所以就决定迭代升级个人底层系统2.0,并重新写一个搭建系统的系统。
个人底层系统:我们做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是由习惯、信念、原则等所底层系统构建,而这些因为没有被觉察到而忽略。在短期内确实效率提高了,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极为低下的。并且如果遇到难度大或复杂的事件时,非常容易导致系统奔溃。
所以我们要通过记录来觉察那些在高频重复出现的习惯、信念、原则等底层系统,并对它们进行程序化、标准化,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情境时就可以按照标准流程来快速执行,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而且可以让我们避免出现遗漏。
而记录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大脑其实有个遗忘机制的,避免过多缓冲(记忆)造成宕机。所以如果事件发生后我们没有去记录就会被认为是不重要的,逐渐会遗忘。而我们在当时做的反应策略等都会随之消失。记录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进行记忆,并且记录也可以更方便我们进行重新组织、结构。
3. 华伟在群里推荐了一本书:《用写作重建自我》。在大概翻阅后,觉得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
并不是自媒体人或者作家才需要写作。写作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情,不需要有目的、有目标,它是一种自我表达(我觉得绘画也是),一个自己重新相遇,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例如我现在一直都在坚持写一元笔记(使用软件:Notion),在里面会记录我的各种想法思考、遇见的事情、我看到的好的文章或是一段摘抄。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总结
1.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要学会做记录,具体可以参考《管理知识,从记录开始》这篇。
2.要把高频重复发生的做成系统,进行流程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