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西马村的曹姓人家都会到曹家祠堂祭祖。
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父亲就从新家过来喊我一起去曹家祠堂。我出门看到父亲拿着篮子,里面有母亲准备好的供品,上面盖着红纸,就赶紧上前把篮子接了过来,陪着父亲顺大街往西走去。
我的家乡西马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东边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独乐园,南边是万安山,北边是中国洛阳薰衣草庄园,西边是清澈的伊河。我的记忆里,当年村子四周是有寨墙的,我小时候曾在寨墙上爬高上低玩耍,寨墙上面长有枸杞等野果。寨墙是土质的,但非常结实,因为寨墙是用黄土一层层夯出来的。寨墙的建筑年代并不算太长,我同学的父亲就是在寨墙修成时出生的,遂得名寨成,他今年八十六岁。那时的寨墙应该是村里为防豫西“刀客(土匪)”而自建的。我的记忆里没有见过完整的寨门。听长辈们说,寨子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东、西门大,南、北门小,寨门是用纯实木木板做的,有四指厚。不过,我对寨子四周的寨壕印象还是很深的。西马村地势东高西低,夏天的雨水流到西南边的一段寨壕里,形成一个大水坑,那就是我儿时的天然游泳池。再后来,寨墙被各家各户取土活煤用了,寨壕也被填平划了宅基地,盖起一栋栋民居。西马村向外发展,已经无法寻找寨墙和寨壕遗址。不过,曹家祠堂却历经沧桑,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其实,我小的时候对曹家祠堂并没有什么印象。虽然我也听爷爷奶奶他们说过祠堂,但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遇到“破四旧”运动,村里不兴祭祖,我也就没有机会陪着大人去祠堂祭祖。
曹家祠堂位于村子中央,在西马村的大街上,坐南朝北,门口向北过两条路,出了昔日的北寨门,就是西马村小学了。或许正是曹家祠堂的位置好,才被公家征收,当成了大队部,也就被利用而保护了下来。
我小的时候,经常在大队部里面玩耍。我记得院子里有棵梧桐树,结那种小船型的壳,果壳边缘上长着一粒粒小果子。大队部里还有一个很深的红薯窖,我和小伙伴一起玩推桶箍耍,我一不小心把人家的桶箍滚到红薯窖里,我不敢下去把桶箍拿上来,被吓个半死。我的记忆里,那个古色古香的神秘房子里有钢磨,是个磨坊,我跟着奶奶进去磨过面粉。
每年春节祭祀这天,曹姓族人每家都会出一两个代表,均为男性,带了各色供品和鞭炮过来祭拜。前些年,族人带来的鞭炮连在一起向北过去有上百米之长,祭拜仪式开始燃放鞭炮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全村人都能听得见,一条街上硝烟弥漫,红光闪烁,很是壮观。只是今年,村里正在强令禁放燃放烟花爆竹,爆竹不见踪影。而少了燃放鞭炮的仪式,族人祭拜也不再等人聚齐后举行仪式,就显得有些松散,各家自行进祠堂祭祖。不过,也正是如此,我有充分的时间仔细瞻仰我们曹家祠堂。
曹家祠堂并不算大,进得大队部大门就迎面可见,为三间宽青砖瓦房,东西布局,坐南朝北,祠堂门口立有两根石柱分列两侧,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左昭右穆千载长幼有序,春祀秋尝万世俎豆维新”。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石柱的表面有些剥落,“昭”字左边偏旁部首看不清楚,再加上这副楹联都是繁体字,有生僻字,我还是有几个字不认识的,只好晚上在电脑上把照片放大,在网上搜索,才把这副楹联弄明白。
我问父亲,这个祠堂是什么时候建的,父亲说他也不知道。父亲年逾八旬,他告诉我说,盖房的年代一般会写在梁上或者墙上石块上,但我巡视了一遍没能发现。一个本家告诉我,他说他父亲曾给他说过盖祠堂时用铁轮车运大梁,把车轴都压断了。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畜力胶轮车,我还坐过,再往前应该是铁轮车。铁轮车应该很早就被淘汰,被挂在树上当钟敲,声音清脆,生产队用来通知社员集合上工。
曹家祠堂内,有一通石碑,是后来新立的,上书“思源堂”三个大字,下面刻有曹姓家谱。右侧有文字显示:“据历史记载,曹姓系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之一。吾族宗祠原大殿祖碑刻记,自马村一世祖讳统繁衍21世(高字辈)”。曹家祠堂门口有一功德碑,记录了族人为修葺祠堂捐款的情况。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一首流传在华北地区、淮河流域很多地方的民谣。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是一个有名的寻根之地,1991年开始每年都有大型寻根祭祖活动,规模之大,涉及全国18个省份,500个县市的812个姓氏。
为什么大槐树这个地方会成为一个寻根祭祖的地方呢?史料记载,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这五十余年间,山西省洪洞县一共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下图是有族谱记录的100个主要姓氏。
从这张图来看,曹姓也是明朝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姓氏。哪怕从最后一批移民时间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算起,距今也有600多年了。西马村曹姓在这里已经已经传承21世,如果按照20年一代人粗略计算,至少也有400多年的历史。
细看曹家祠堂,我印象最深的是祠堂上粗壮的实木大梁,还有房顶材料上的那飘逸漂亮的纹饰。祠堂的根基还是当年的模样,如今依然坚固。如今,这些先人留下的建筑已是文物,静静地伫立在西马村里,无声地诉说着西马村的历史变迁。
寻根问祖,知自己来自何方,就有了归属感。在曹家祠堂西边不远,还有一个马氏宗祠,是我奶奶娘家的祠堂,我曾经很气势地进去参观过。我母亲姓常,娘家在司马街,虽然司马街整体搬迁走了,但村子东边仍留存有常氏宗祠,我也曾经去拜过。我知道,我的身上有曹姓人家和常姓人家的基因,也有马姓人家的基因。母亲告诉我说,我外婆姓梁,是诸葛镇梁村人,那么,我的身上一定还有梁姓人家的基因,所以,我对曹、常、马、梁四个姓氏倍感亲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如果一代一代往前推,我就不知道自己身上还有多少姓氏的基因了。饮水思源,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