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坐火车上最适合回忆。我如此匆匆的旅途不是去赴一场华丽的约,而是去兑现曾轻许的诺——“我们会来看你们的!”
半年前去定西支教,回来时给学生留了这句话,才有了今日这不要命的长途更短途。处在大三这个要为各种考试做准备的日子里,每天连上厕所都应做计划,但我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定了车票,当天去当天回。
春寒料峭,容易让人清醒。于是就想到了我初中的支教老师——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一个封闭的小乡村,四个阳光的大学生给这里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印象最深的当属个子小小的小车老师(车智怡)和开朗风趣的陆老师(陆秀),是她们激起了我走出大山,寻求广阔天地的热情;也是她们让我感受到给予的快乐。支教完后我们便再也没有联系。2014年3月的一天下午,面对高考狂躁的我随手翻了一本《读者》,竟然看到了陆老师的一片文章《我在山里有群娃》(2012年第七期),当时热泪盈眶。便和同学骄傲的讲起了带山里孩子去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大哥哥大姐姐……
我想,这些年过去了,他们在那片贫瘠之地播撒的种子,是该发芽了。支教前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哥哥姐姐请不要来给我们支教的文章》很火,大概是讲这样十几天的支教对孩子学业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也的确承认笔者的观点,但我想笔者可能误会了“支教”真正的内涵——“支教”不是让我们去做“一次性”的知识传递,而是“长期性”的思想启迪,是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铸造一把钥匙,激发他们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你说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一个个都是潜在的思想家和哲人,随口一个问题就能把大人难住,还用得着我们这些“半成品”去教知识?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呼吸一些新鲜空气,点燃他们内心热情的火种。就像我之所以不去本省211,跑来政法的原因便是,我相信知识一时的错过可以弥补,眼见一寸的狭窄难以迁就——即眼见比知识更重要。
去支教也是想把曾经别人给予我的温暖传递下去。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有同学老师,亲朋好友的帮助,当然也包括一些慈善人士,像什么民国大企业家盛宣怀的曾孙女盛承慧女士,宁煤集团的“燕宝基金”…… 对于他们我只能回报以感恩与成绩,以及去帮助其他人。
其实,很多时候,朋友圈的你们都影响着我:看到各位老师分享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馨悦学姐每天坚持扇贝打卡记英语单词;学长分享各种学术动态;有晒自己琐快乐生活的,有爆各种萌照美图的……反正是让我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你们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努力拼搏的姿态让我“见贤思齐”。我想每一个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热情生活的人生,都值得我发自内心的称赞。
对于生活这本大书,我可能不是一个有深度的读者,但我愿做一位有温度的写手——积极健康的生活,影响身边的人。一个人的国度,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一群人的社会,彼此是彼此的天使。愿你我都有一个干净的圈子,一群有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