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虚要虚到极点,静要静到笃实。这是什么状态?就是无虚、无静的状态。你拼命追求虚,因为有个虚的观念挥之不去,你拼命想静下来,因为有个静的观念存留于心。没有个虚的想法,没有个静的观念,虚和静不留存于心,也就到了最高境界。
虚是对道的形容,《庄子》言,“惟道极虚”。静是对道的表述,下文云“归根曰静”,返回本源就叫做静,世界的本源为何?道也。
虚和静到了极致,才能观。所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蓬勃生长,一般人皆为万物的欣欣向荣而陶醉,生发追逐之意欲。致虚守静者,却能从万象繁复中看到回归之理。
回归何处?“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世界万物变化纷纷,丰富多彩,终究要回到本源,“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回归本源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
静不是没有任何动静的意思,它是叫你从结局来看世界,万物的结局都是回归本源,本源是道,道是虚的。万物从道中产生,最终又回归于道,中间的过程再怎么轰轰烈烈,终究会归于沉寂。
老子告诉你要从结局来看人生,从结局来看的话,再伟大的人生也是黄土一抔,再绚丽的风景也是过眼烟云。万物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有又归无。人生何必执着,洒脱一点才是真快乐。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回归本源才是常道,了解常道才是明白的人,或者说,是智慧的人。本源的特点是虚无寂静,你不需要刻意求索,反而常生智慧。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道,胡作妄为,会给自己带来凶险。
老子常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知常,即是不知足,不知止,拼命向外求索。拼命向外求索的结果,一是得不到,气愤难平,郁郁寡欢,心情不快乐。二是你得到了,你得到的东西真的是你想要的吗?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逼父禅让,他得到了皇位,但在他内心深处,这真是他想要的吗?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生命常回到根源,根源即是结局,如此思索人生,就会无不包容;能够包容一切,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就会周全;周全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与道同在了;与道同在,就可长长久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大公无私为什么就周全呢?就要对道家的核心思想有深刻的理解。道家讲究无为,为什么无为?因为万物自为。万物自为你不要干扰就好了,你越干扰越乱,越有后遗症。你不干扰万物的自由发展,万物自己就搞好了,就周全了。一旦有为,就有偏,就无法周全了。
道的特色是虚和静,虚才能包容一切,静才能不变应万变,回到虚和静的状态,面对世间万象,不执着,不占有,因应自然,顺势而为,平淡从容之乐,可长可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