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原生家庭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媒介,它把当下的经历和历史建立了联系:
自己被描述成受制于过去的、无从反抗的“受害者”,一朝不幸,永远不幸。
这成了一个悖论:过去那些事如果不是被反复提起,本不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2.“目的论”认为:假如有一件举手之劳的事始终做不到,其实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特意“不去做”。
目的论相信人永远具有主观的能动性。
力量一直都在,只是没有动用。“如果你做不到,不是因为你不能,而是不想。”
与之对应的叙事叫“原因论”:遇到问题,先从过去找原因,我只是一个“受害者”。
3.也许我们都有能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是摆脱之后,还有很多属于这一刻的功课,烦恼仍然存在,并且作为自己的责任,终究只能自己承担。
这让人看得更远,也更累。
4.“积极赋义”:运用目的论的视角理解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原则是将他的行为目的看作合乎情理的、值得尊重的。
5.讲一个道理,正确,但不知道怎么做。而一个具体的动作,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解决问题未必需要一个人发生由内而外的、连根拔起的改变。他也可以还是他,带着他的问题,只是做了点不同的动作。
在我看来,完成一个动作,比想明白一百个道理更有用。
6.应对压力的两种策略:
第一种:转移焦点,搁置主要矛盾,制造次要矛盾。
第二种:认真思考,想清楚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你想要什么。
7.有些情绪不再被刻意关注之后,自己就会淡化。这叫作“看见”或“允许”。
反过来,越是不被允许的情绪,就越难以自控。
8.仔细盯着你的问题看,问题就会“软化”。干预的思路叫作“观察任务”。
那些让我们困扰半生的问题,其实我们从没有认真地看过。
9.原生家庭的解释是一种被发明出来的、功能性的解释,看上去是为了解决问题,实际效果却是维持了问题。
把对原生家庭的负面解释(抱怨)换成正面解释(思念),问题就消失了。
原理很简单:我们打破了“解释”和“问题”之间的循环。
10.承认成长经验的影响,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接受不能改变的,恰恰是为了改变能改变的:过好我们今后的人生。
11.课题分离,区分的原则很简单:谁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扰,这就是谁的课题。
12.葡萄酒的秘密是时间,一切的秘密都是时间。
一行精华:
目的论相信人永远具有主观的能动性。
力量一直都在,只是没有动用。
承认成长经验的影响,不代表“什么都不做”。接受不能改变的,恰恰是为了改变能改变的:过好我们今后的人生。
触动,反思,改变: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同样提到过目的论和原因论(书中称为决定论)。
因为过去发生的一切均已无法改变,坚持原因论,那今后的人生就没有了变化。
事实上,无法改变的只是事实,可以改变的是对事实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人生目的而变化的。
如果我们不想改变,就会以此为目的,维持乃至加强“过去影响了自己”的解释。这种选择不能算错,至少能让自己省力。
但想要有质的变化,或者是维度的提升,过去的桎梏就必须被打破。希望我们都能以此为目的,去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