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在读大学生,我常会想一些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然后纠结着,寻找着,直到最后能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常会想,我们熬过了接近十年的寒窗苦读,最后反其道而为之的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么多年书?我们读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我们真的把读的这么多年的书读成了自己的吗?我们是为了自己在读书还是为了谁在读书?
有太多的人会说:“读那么多年书干嘛,最后毕业了不都是一样的为着别人打工,和没有读过太多书的人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嘛?”
是的,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最终可能还会过的不如那些没有读过太多书的人,甚至还会是那些没有读过太多书的人的部员,为他们打工,为他们做事。但我们不会因此就觉得不公,而是会在面对问题时更加的沉着冷静。更会懂得创新,让身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自己。会让平淡无奇的生活,拥有锦上添花般的意外惊喜。给同样的每一天活出不一样的自我。读书多少可能从表面看不出有太多的区别,但是在本质上的区别是没办法比较的。两者的内心素养,外在调节是无法用读书的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或许读了几年书,几十年的书,我们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生活不会即刻就大富大贵,命运也不会即刻就变轨而行,但读书多少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是上完了初中就出去工厂上班的人,一个是出国留学读完了博士回来的人,我相信两者都站在你的面前,很明显两者的言行举止都一一表露了读书的重要性。书籍文字可能暂时性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它却开拓了你无边际的视野,直接影响着你的日常。你想不到的,看不到的,无意间你可能就会在某一本书籍或者杂志上看到让你大开眼界,发觉原来世界的边缘还有这样的事物存在。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颜如玉,若真心寻找你便会发现书中宝藏其实有太多都想去珍藏。找寻、珍藏的宝藏何时出发寻找都为时不晚,只怕你不去寻找,不去行动。
我从年幼到大学前都是一个无拘束管辖的自由主义者,家人一切都随我,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家人就不会太多的干涉我的生活,因此我拥有了别的孩子没有的自由权,每天都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开心就好。年幼无知太过贪玩的我且不会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一个人坐在桌前前静静的看一本书上,虽说每天都是开心的,但是真的想要玩出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内心是毫无主见更是空洞的。久而久之我便发觉了其中的问题,那便是我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而忘记了真正需要该做的。我应该用书籍中的知识来充盈自己的内心,填补自己残缺的洞穴,及时发觉便望能够有所挽回,晚了太多步伐的我,紧急的找寻着,望能够不再那么的无知。
因而我渐渐将自己的自由时间进行规划,一步一步去实行,可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终究是会有点收获的。我把自己遗落的课外书籍一本本的找回阅读,对有意义的句子,自己觉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摘抄然后一遍遍的阅读。渐渐的可能是洞穴被填补的多了,残缺的也有了些缝补,每次不管做什么,心中不再是毫无主见,更不会觉得不自信。而是勇敢的去做,只要想做都会去尝试,这些可能在上大学之前,在没有大量阅读之前,我大部分是不会去做的,也是做不到的。有时真的会感觉到是书中的那些人物经验和警告给了我足够的勇气,让我去面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都不会去懦弱退缩。
书中的宝藏让我受益匪浅,每当拿起一本经典之作时,都像是千难万险后找寻的珍宝一样,每当打开时都会小心翼翼的欣赏着,默默斟酌很久后再将其用好看的宝盒收藏起来,生怕再次丢失不会再被找寻。
书中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有时真的很惋惜我能静心看书的时候不是在我接近20岁的年华,而是最初懵懂的那几年,那样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便会有很多的捷径可以开辟。之前错过的时间段,只能用现如今的时光来弥补,惜书籍与你相遇太晚,望余生能够与你相伴永远,不离不弃的一直相伴下去。
直到此刻我甚是觉得书籍中的知识所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无价的,在你读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常人不会思考的问题后,你会发现你无形中就在变化着,渐渐的成为一个无可取代的个体,有思想有趣的灵魂,而不再是只有肉体的人体躯壳。
常会听到“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可能在经历了这样的转变后,我想这样的说法在我心底已经潜意识的被我的行动所打破了。
现如今每个学生读书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一方原则,寒门子弟读书大多是为了改变现状,改变自己的命运。富家子弟读书则部分是为了出国,继承家业。普通的学生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而读书。无论我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在读书这条路上一直行走着,我们都应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为了什么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久。不要盲目的走下去,否则你会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找不到继续走下去的理由,最终迷失在这条无边际的路途中。
读书有没有用,不应该由别人来论断,而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处?可能无形中,答案就在你自问自答的时候形成了自己无可取代的个人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