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Mortimer.J.Adler & Charles van Doran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看书犹如打棒球,作者与读者则相当于投手与捕手,需要双方同时努力才能接住球。但书却并不完全是球一样的独立个体,要么被完全借助,要么没接住,书是复杂物件,可能被接受的多一点或少一点。
主动的阅读包含的条件有:首先在于读者阅读得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的每一种活动都加入了技巧。
阅读艺术的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而会产生这种结果的运作技巧,就是由许多不同活动所组合成的阅读的艺术。
-
阅读的目的:为获得资讯而读,与为增进理解而读。
- 为增进理解而读的情况:
- 一开始时作者与读者对于书的理解力不同。
- 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
- 增进资讯和增进理解的区别:你记得住事情和你解释得了什么事情之间的差异。
- 为增进理解而读的情况:
辅助型学习与非辅助型学习:向出席的老师提问可以省下思考时间;如果老师是一本书只能自问自答。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
阅读的四个层次(高层次包含低层次):
- 基础阅读:脱离文盲状态,获得阅读技巧。能回答“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 检视阅读:在一定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目标是从表面上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你的一切。能回答“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这是哪一类的书?”。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 分析阅读:全盘、完整、优质的阅读,是咀嚼与消化一本书,用于追求增进理解,也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 主题阅读:阅读一系列的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谈到的主题,甚至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 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
- 阅读准备阶段
- 认字
- 字汇的增加
- 八、九、十年级的读写能力(几乎可以阅读所有读物,但还不够老练)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
两种检视阅读:
- 有系统的粗读或略读
- 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先看序。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相关的说明或宗旨。对这本书进行归类。
-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 如果有索引,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涵盖的议题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如果觉得某些词汇重要,至少看一下引用到这些词的某几页内文。
-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 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中,开始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首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阅读这些说明。
- 把书打开,随便翻阅,读一段到连续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一般作者会在最后重新整理自己认为既新又主要的观点。
- 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想要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也该比之前更清楚这本书该归于哪一类。
- 粗浅的阅读
-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
阅读的速度:许多书其实连略读都是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重点在于读出不同的速度感,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
-
主动阅读的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 整体来说,这本书再谈什么?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 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找出答案。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关系。
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原因是: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其次,如果是主动的,就是进行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
做笔记可以采用的方法:
- 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条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者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者段落即可,可在做记号处每页折一个角或夹一张书签。
-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处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 将关键字或句子圈起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可以记录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答案、复杂论点的简化说明或记下全书所有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建立个人索引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录。
- 书前的空白页最好是用来记录你的思想,试着写下全书的大纲,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
-
三种笔记类型
- 结构笔记:主要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的笔记。
- 概念笔记:关于一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笔记。
- 辩证笔记:主题阅读中针对同属阅读的基本相同主题书籍的讨论情境的笔记。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
-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内容的规则
- 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 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分析阅读规则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任何一本书,如果主要的内容是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所组成,并且作者多少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这种传达知识的书,就是一本论说性的书。
理论性作品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作品教你如果去做或应该做什么。
历史就是在处理一些发生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科学所面对的则是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的事。
科学书与哲学书的区别在于,科学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而哲学书不会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经验。科学家从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例证。
分析阅读规则二:使用简短的文字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分析阅读规则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
分析阅读规则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
找出关键字的方法:
- 如果你不完全了解那些段落的意思,最重要的字很可能就是那些让你头痛的字。
- 作者开诚布公的强调某些特定的字。
- 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重要的字。
分析阅读规则五: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
找出关键字后,先判断这个字是有一个还是多重意义;如果有多重意义,要看这些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后,要注意这些字在某个地方出现时,使用的是其中哪种意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主旨是作者在表达他对某件事的判断。
分析阅读规则六: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阅读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本书的基本论述,重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
有助于进一步应用规则七的几点注意:
- 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这些理由带引你到什么样的结论上。
- 要区别出两种论述之间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
- 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事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明之理。
分析阅读规则八: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
第十章 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分析阅读规则九: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分析阅读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分析阅读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
阅读中,作者与读者间对话的条件:
- 在争辩时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情绪。
- 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
- 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的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力争不偏不倚。
-
站在对立角度评论一本书之道,即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说明:
- 你的知识不足。
- 你的知识有错误。
- 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比较每本书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论点有多少,就可以当作评断其完整性的参考了。
除非你阅读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否则你用不着再读下去。
如果你是为了追求知识而阅读,除非你能判断作者所提出的事实的意义,或者应该具备的意义,否则称不上有头脑的阅读。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根据一般的阅读常识来说,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之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时,就应该要找外在的帮助了。
-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
相关经验作为外来辅助来源的情况:
- 一般经验用于辅助阅读小说、哲学书籍和历史书籍。
- 特殊经验用于辅助阅读科学性作品和历史书籍。
- 检验是否适当地运用自己经验帮助自己读懂一般书的方法:问问你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
-
其他的书作为外来辅助来源的情况:
- 外在辅助阅读的基本常识与规则:阅读彼此相关的书籍,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读,对你了解最后写的作品有很大帮助。
- 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时,比较需要阅读相关的书籍。
-
导读与摘要作为外来辅助来源的情况:
- 尽量少用导读与摘要,因为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就算他们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
- 要明智地运用工具书作为外来辅助来源的条件:
- 要清楚你想知道些什么。
- 要知道哪一种工具书中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 要知道如何在工具书中找到你要的资料。
- 要知道该书的编者或作者知道哪个答案。
-
相关经验作为外来辅助来源的情况:
内在阅读的规则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与前言。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与摘要。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