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流程」
“温故知新”—>“新知学习”—>“总结归纳”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对上节课的一个补充,老师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对于心理转化的三个阶段:“由无知到自知,从自知到觉察,再由觉察到习惯。”,强调了第一步最基础也最难,也是一个质变的环节,因为“任何心理的成长,都始于自知”。上节讲得是核心“意识”和四个心理状态里的“无知”和“自知”,本节课讲了“觉察”和“习惯”
首先以觉察为原点,进行拓展,铺陈出一系列的理论方法。
比如觉察其实是个意识问题。这就回到上节课老师所讲的核心问题上:“知道你给谁讲课,比知道讲什么更重要”。
说白了也是个意识(觉察)问题,套用流行语就是“情商”,老百姓话说的就是“长眼神儿”。
到底什么是意识呢?
我百度了一下,得如下结果:
拿我百度“意识”这个词的行为来说,首先是我有了遇到一个概念,就要弄懂的具体内涵和外延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意识之后,我会一气呵成的作出“看到概念,百度搜索,把搜索到的内容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区分”等一系列的动作,最终完成对这个概念的学习。
而一个概念一定包含其内涵和外延,这本身也是一个意识,当你有了这样的一个觉察,对于概念的学习或者是传授,就会从这样的两个角度去展开。
可以这样说,意识是一扇窗,它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明亮的世界,多一份意识,就是认知的暗屋多一扇窗。窗户越多,看外面的世界就越清晰全面。。
这次我也就明白了,老师一再说,他讲课时的某些例子,犹如扔下一块石头,不在于这一行为的对错,而是能够扰动听众的心湖,激发他们“活”起来,从无知到自知,抵达觉察的境地,这就是“有效”。
写到这忽然,脑子里冒出张韶涵的歌《欧若拉》里的那句“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指引我们想要的未来”,只不过它神奇的换成了“觉察是一道光,如此美妙,照亮我们浑浊的情欲”。
PS:此情欲非彼情欲,它指的是“情绪”和“欲求”。
此处老师顺此杆往上爬,至杆中央,大手一抖,变出两面旌旗:
🦹♀️“只要是情绪问题,一定是欲望满足问题”
“欲望—>动机—>行动—>目标”
展示完毕,继续上爬,继续变旗:
“要抓欲望,得抓情绪”
“情绪的内涵是欲望的外部表达,外延是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心理工作者都是在欲望上下功夫,让来访者清楚或者表达出”
这个时候老师估计大家该心理不健康“开小差了”,果断再上一高度,站到杆顶发问:“那看面部表情的能力取决于谁呢?”
“噌”变旗:
“与母亲的养育方式有关,言传身教的结果”
“判断好妈妈的三个指标”
至此,此杆爬完,老师一个蜻蜓点水,轻轻落地,
立马又竖一杆“习惯”,本节的第二大板块。
这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心理最高境界。
如何形成习惯?老师讲的比较简单,
举例子: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如何形成戴口罩的习惯?
(身边的鲜活例子引发共鸣)
以老人不戴口罩为例,说明其是处于心理四个层面中“无知”的状态,他口里的“我不怕死”,是不知这对别人有危险,这才是别人讨厌他的原因。
然后老师飘然落地,回到“三个阶段始于自知”……
拈花微笑
我好像摸到点爬杆子的门道了~
正经!总结:本节重点“觉察”,正所谓“觉察情欲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一利器,简直可以“一屁过江东”,大摇大摆闯江湖~
附:知识清单
一.知识点
1.需要——>动机——>行动——>目标
2.心理助人:不安慰人,在欲望上下功夫,判断他的欲望,而是帮他表达需要(有动机……)
了解欲望是心理工作者的抓手和基本意识和功底。
“通过他的情,了解他的欲。”
3.任何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
4.「表情」
内涵:情绪的外部表现)
外延:面部表情(眉开眼笑),身段表情(手舞足蹈,手足无措),言语表情(抑扬顿挫)
5弗洛伊德:三大永恒的遗憾(维纳斯之美)
1)治理国家
2)心理咨询
3)为人父母
6.判断母亲好坏
反应性(生理反应):面对孩子时,做出什么反应。此取决于气质类型
情绪性:敏感or稳定
社会互动:能互动起来的和互动不起来的。
反思:我情绪是否稳定,互动良好
7.觉察包含“情和欲”
.情绪是失控了的欲望。
二.攻略
1.心理工作者重要的心理素质是幽默感。要经得起玩笑,会开玩笑会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2.找差异是撬动其去“觉察”的秘诀
3.录音不要看稿,那样会很板,缺乏烟火气的,语言要通俗化,生动。
4.在心理视野下,不给答案。
5.意识: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不是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帮他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就是不能“替代”,帮他将头脑中想的,变成行动,实现目标。(因为他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问:你做妈妈有哪些不足?(让其由无知到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