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字季淩,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人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他的这首《凉州词》就是一首雄浑苍凉、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诗人用大气磅礴的浩瀚笔触描写了玉门关孤寂而有壮阔的景象,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思乡情怀,寄托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即描绘出极其雄浑壮阔的西北高原风光:蜿蜒奔流波翻涛涌的黄河,如同一条飘飞的长长丝带高挂于白云间。诗人在黄河下游纵目向上游仰望,由近及远,随着视线的延伸,愈觉得脚下的黄河渐远渐高,以至于“远”“上”连到“白云间”。诗人以夸张的描写,将西北高原那一份雄浑、苍莽融合出这一缕极精妙的艺术神采,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也采用的是同一观察法。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视线运动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凝聚的是黄河“一泻千里不复回”的气势;而王之涣的视角则与李白相反,展现的是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气象。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接着写景。“一片孤城”即一座玉门关(近景),“万仞山”写山之高(远景)。两相映衬,戍守的边城仅占绝大空间的区区一角,显得空旷寥廓而又高寒荒僻,形象而又有力地表现出其城之孤、其城之小。“孤城”的“孤”字就透露出边防军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光是表明所处的地理形势,其中也包含着边疆的人们离家万里,远处荒漠,四顾无亲的一种荒凉落寞之感。他们终日见到的,无非是遥天、黄河、群山、孤城,看不到一点如同故乡的春光,其心情也就可知了。诗写到这里, 仍未出现人物。但是,既有这样一座“孤城”,则会有戍边的将士。诗人渲染这种悲壮苍凉的意象,其目的,在于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铺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四句由闻笛入手写将士们的心态。“羌笛”,富有西北边疆地方特色的乐器。此时羌笛正在吹奏的《杨柳枝》曲调(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充满哀怨之情。诗人劝慰驻守边塞的将士: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有两处关键意象,一为“何须”二字: 玉门关外的苦寒边地,春风不度,杨柳难青,自也无法折柳寄情,羌笛又有何必要再吹奏《折杨柳》这样伤离的曲调呢?既写戍边将士的思乡怨情,又抒发他们豁达的襟怀;悲中不失其壮,反有慷慨振奋之意。二为“春风”二字一语双关,暗含讽刺之意。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二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而是借自然现象暗喻朝廷不关心边关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丝温暖,赋予诗歌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总之,全诗意境浩瀚雄浑,格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对朝廷漠视戍边将士的疾苦隐含讽刺,并不显露。“何须怨”三字蕴藉含蓄,既同情戍边将士的疾苦,又深明戍边责任的重大,表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也正是这首《凉州词》悲而不失其壮, 成为典型的盛唐之音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