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年味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城市中心渐渐安静下来,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乡村里各家各户渐渐被年味笼罩。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回到乡村的婆婆家里过。对我这个社恐儿媳妇来说,这年味里,似乎还夹杂着一些别样的“味道”。
婆婆已经六十岁了,是个十足的事儿精。她一辈子生活在这个乡村,邻里关系熟络得很,谁家的鸡走失了,谁家的孩子犯了错,她都门儿清。在她的观念里,村里的事都不晓得,那是特没面子的。至于过年那更是走亲访友,彼此互通有无,交流各种消息的难得机会。而我,特有社恐气质,对走亲访友类活动一概十分讨厌,平时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待着,过年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家里看看书、追追剧。刚结婚的那几年,迫于无赖,跟着婆婆,把她娘家的七八个舅舅、姨妈家里都走遍了。
我像个提线木偶样的,被婆婆牵着,在一大群的亲戚前一一亮相,这是大舅,这是毛舅,这是满舅,这是大姨,……然后我有如一件展品样,接受亲戚们各种我完全不敢去辨认的眼光。我还随着婆婆在那些亲戚家里吃饭过夜。大姨家住医院的宿舍,餐桌上,我只是低头扒碗里的饭粒。在大家提醒下伸出筷子夹一夹最近菜碟里的菜,也没有辨认清楚是什么菜。大姨夫说了句,夹菜时,饭粒不能粘在筷子上。也不知是说谁,我只知道从此我仿佛有了强迫症,伸筷子夹菜时就会先检查一下上面是否粘了饭粒。也不记得是在哪家,晚上实在睡不着,突然就想上厕所,天,这简直要了我的命,乌漆麻黑,在哪里开灯,厕所在哪个地?越是急越是想上,憋得实在难受了,不得不开口叫醒婆婆。……那样的经历,回忆起来都有些钻心的难受。
于是,我与婆婆的隔膜更深了一层,二十年来都无法化解。
大年初一上午,我们一早就起来,把周围的邻居亲友家走过一遍,每家就打个招呼,聊几句。吃过午饭,婆婆就张罗起来了。按照婆婆一贯的计划,这个下午一般是走两家,一家是邻村的婆婆的堂妹家,另一家是与她堂妹同村的婆婆的同事校长家。对婆婆的麻利我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瞧她进进出出的忙活,一边把给亲戚们准备的礼物一一拿出来,一边嘴里还吩咐着:“儿子,你先给彭姨打个电话拜年,告诉她我们就来,不在她家吃晚饭。……儿子,这个礼物就挺好了,拜年不在礼重,情谊到了就行。……晚上,可能还要跟我去一下老校长那里。还有我的老领导,她那时戴我太好了,得去一下……”我在一旁看着,心里默默为老公叹了口气。
老公是个典型的“以顺为孝”的人,对婆婆的话向来言听计从。早几年,我还抱着一丝幻想,想要把老公劝说到我的阵营里。他呢,也尝试着跟婆婆讨价还价,被狠批了几回,再不听我建议也好,牢骚也好。于是我只得灰溜溜鸣金收兵。但是,我铁了心不参与这些让我难受的社交,前几年还借口身体不舒服啦等理由,近几年理由也不找了,直接表态,我就是不愿意去。
大概已经见识到了我的倔强,老公面对我时无言也无赖,婆婆背后怨言挺多,当着我的面还是很和气。
我在渐渐远去的汽车引擎声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庆幸自己可以躲过那些让我紧张的社交场合;另一方面,我又有些失落,感觉自己像是这个家庭里的旁观者,无法完全融入这份年味之中。
记得有一年,婆婆安排上午去她娘家一个早年就送出去给别人家带的姐姐家拜年,下午再去大姑姑家。我带着5岁的儿子不情不愿地跟着。不知道是排位第几的姨妈家住得比较远。坐车七转八转的。中午,婆婆居然还提议绕道老公的单位去转转。好吧,都随她。在途中我带着儿子下车了,声称儿子想去超市买东西。然后,我带着儿子叫了车,回了娘家。据后来老公说,那次可把婆婆和公公气得够呛。
婆婆在亲戚家中,一定是那个唱主角的人。她会热情地与每一位亲戚打招呼,询问他们的近况,分享我们家的喜讯。她会仔细聆听每一个人的故事,给予关切和建议。那些繁琐的礼数,在她那里似乎变成了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亲情的维系。而老公呢,我感觉他越来越像婆婆了。
或许,我太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了婆婆和老公对这份亲情的珍视。年味,不仅仅是一种节日的氛围,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和延续。而我,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却选择了逃避。
正当我陷入沉思时,婆婆和老公回来了。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手里提着亲戚们回赠的礼物。婆婆一进门就开始讲述今天的经历,那些有趣的故事、感人的瞬间,让她兴奋不已。我看着她,心中还是嗤之以鼻的。
接下来的几天,婆婆依然忙碌于拜年之中,老公依然是她的得力助手。而我,还是没有直接参与那些社交活动。这一天,十六岁的儿子居然也同意了和奶奶一起去拜年。回来后,他虽然没有多说什么,可是我的内心还是有比较大的震荡。或许,儿子比我更懂事。
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这份年味之中。我会在他们回来后为他们泡上一壶热茶,会在婆婆讲述经历时给予真诚的倾听和回应。我发现,当我开始主动融入这个家庭,开始尝试理解婆婆的用心和老公的孝顺时,那份原本让我感到压力的年味,突然变得温馨而美好。我开始享受这份节日的氛围,开始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时光。
春节的尾声即将来临,当婆婆和儿子再次从拜年归来,我看着他们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这个春节,让我学会了理解、包容和融入;感激这份年味,让我们一家人的心更加紧密地相连。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或许依然无法完全克服社恐的性格,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理解,有包容,我们就能共同奏响婆媳乐章中最和谐的旋律。而这份年味,也将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这个春节,我深刻体会到了年味里的婆媳差异与和谐。婆婆的事儿精,是对亲情的珍视;我的社恐,是对自我边界的守护。当我们开始尝试理解彼此,那份原本看似不可调和的差异,就变成了我们共同成长的契机。而这份年味,也因为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浓郁而美好。